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朝克]论新时代濒危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8-09-24  作者:朝克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 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生活的迅速崛起, 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进入了平稳、快速、可持续的理想发展阶段。特别是民族地区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不断优化, 以通用语言文字为主的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的不断普及, 令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此同时, 其给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使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化出现濒危或严重濒危现象。为此, 国家各有关部门、民族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不失时机地开展抢救保护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着重论述了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化的学术理论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 濒危民族语言; 优秀传统文化; 抢救保护;

  一

  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和谐文明进步的国家, 不同民族语言文化有其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结构特征、丰富内涵。同时, 各自具有极其鲜明而突出的地域、地方特征和生产、生活特征, 是属于特定自然环境和特定社会条件的产物, 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独具特色的内涵。1特别是对于人口较少又没文字的民族而言, 其口耳相传的语言文化, 更具地域性、地方性、传承性、民族性、文化性、独特性、保守性和濒危性。因为, 这些民族几乎都生活在人烟稀少的边疆地区, 同外来语言文化的接触时间都比较晚或比较少, 加上很少有文字记写、记录、保存、教学、传承的文献资料, 因而大多具有以上提及的诸多特性。然而, 这些民族的语言文化拥有惊人的记忆, 也就是用口耳传承着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大脑和心智累积的特殊知觉、深刻感受、丰富经验。由于不同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差异, 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的差异, 其语言、思维结构、表述形式也有所不同。2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态度、生存理念、审美观点、人生价值也有所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 保护好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 包括濒危或严重濒危的语言文化显得十分重要。 (2) 3

  根据有关数据, 我国少数民族中35%的民族有法定使用文字, 4在我国优越而先进的民族政策的鼓舞下也有不少民族, 包括人口较少民族用拼音字母等创制过新文字, 但真正意义上被广泛使用并发挥作用的并不太多。在我国有的民族有语言和文字, 而且语言文字都使用得较好;有的民族有语言没文字, 主要是人口较少民族;有的民族有文字, 语言却失传或基本上失去社会使用功能和作用;有的跨境民族在国内没文字在国外却使用本民族文字。5那些有文字的民族, 有其相当丰富的用本民族文字记录、传承、保存的语言文化和优秀口头文学及历史文献资料, 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很少有历史文献资料, 即使有也是一些用其他民族文字记载的、碎片化而非完整的资料。这一现实, 对于人们全面了解没有文字记录的民族的历史文化, 带来许多不便和不利因素。尤其是, 走入新时代的中国, 为了在2020年之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少数民族生活的边疆农村牧区开始兴起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发展是硬道理, 只有不断发展创新才能够彻底改变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运, 才能够在本世纪中叶把我们的祖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6与此同时, 我们又理性地认识到, 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 以及以电视、电脑、手机等为主的现代科技产品的不断普及, 使没有文字的人口较少民族口耳传承的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影响和冲击, 进而走向濒危或严重濒危。据不完全统计, 现在我国1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里, 约有40%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已面临严重濒危, 其他也处于严重濒危的边缘。甚至人口在30万以下的民族的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也开始进入濒危状态。7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化所处的严峻局面, 以及对此进行抢救保护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因为, 不同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 均毋庸置疑地承载着该民族或族群的共同记忆、共同智慧、共同走过的历史、共同创造的文明, 以及该民族的婚姻家庭、风俗习惯、社会生活、思想意识、行为准则、审美价值、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诸多内涵。8我们要是丢失掉某一民族语言或优秀传统文化, 就等于丢失掉了我国博大的精神文化与文明、物质文化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 我们必须充分而理性地认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化, 采取科学的态度和行之有效的措施, 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抢救与保护。

  我们对没有文字的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 尤其是处于濒危或严重濒危状态的民族语言文化进行田野调查时必须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而且, 必须要全面、系统、细致入微地开展进村入户的深入调研。实地调研时, 要充分发挥现代化科技手段的作用, 利用好全新的录音、录像、录屏监控系统, 并以数据化监控为主, 用屏幕录像等现代化操作系统分析资料, 将屏幕录像、视频录像、图片资料、通话录音、专题采访、表格统计、现场笔记笔录、文字资料相互高度科学整合。与此同时, 认真梳理过去实地调研中获取的第一手资料, 全面检查那些资料中存在的缺陷或遗漏。发现问题, 要不失时机地开展补充性调研。应该提出的是, 在作补充调研时, 尽量回避没有必要的重复调研, 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实处, 避免造成人力、经费、时间等方面在使用上的浪费和损失。

  对于少数民族口耳传承的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抢救保护工作时, 要从实际出发, 要实事求是, 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濒危程度, 设定和采取各自不同的调查方案、调查表格、调查内容、调研形式和调研措施。要对濒危程度切合实际地进行严格划分, 区分出不同等次。在此前提下, 分批分阶段分地区开展针对性和实效性调研。9也就是说, 首先, 对还未进入濒危状态的调研对象, 重点放在保护方面, 做好做实保护工作;其次, 对已成濒危对象, 要将保护和抢救并重, 在保护的同时要抢救, 保护是为了缓解它的濒危进度, 抢救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其完整性;最后, 对严重濒危对象, 务必要以抢救为主, 同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保护是为了更好更多地进行抢救, 是为了给抢救工作尽量争取更多时间、更有利条件。我们的抢救保护工作充分证明, 对严重濒危的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下大力气进行保护, 也可能难以取得像对还未进入严重濒危状态的民族语言文化开展保护工作那样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有了充分准备, 人力财力方面有了强有力的支撑, 最终或许仍旧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很难使其走出严重濒危的困境。10正因为如此, 展开实地调研时, 要把重点放在严重濒危语言文化的抢救工作上, 不断加大加强抢救工作力度。如果抢救得当、抢救及时, 或许可以给面临严重濒危的民族语言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注入内在活力, 使我们能够更多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永久保存。

  人口较少民族口耳传承的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 要同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相联系、相配套、相结合。其目的是, 不断强化其生命力、生存力、适应能力, 不断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调整其社会环境、生存空间、使用范围等。另外, 还应强调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物质追求、物质享受、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程度, 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追求与物质文明相配套的精神追求、精神享受、精神文明。那么, 对于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少数民族来讲, 他们更加渴望获得幸福美好、和谐文明、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其实, 这其中就包含他们用生命和信仰传承的本民族优秀文化与文明, 也有本土化了的外来优秀文化与文明。11从这个意义上讲, 无论是本民族优秀文化还是本土化了的外来优秀文化, 对于他们的精神生活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中, 本民族优秀文化是主要部分, 没有被本民族全体成员认同并继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与文明, 包括融入他们的劳动、智慧、思想、梦想和信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就不会有中华民族大家庭丰富多彩、灿烂辉煌、耀眼夺目的文化生活和文化世界, 也就谈不上获得美好的文化享受和精神享受。12那么, 对于没有文字的人口较少民族来说, 他们的母语和口头文学、口承历史, 几乎是唯一能够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 对他们的语言文化的抢救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另外, 人们在人类文明和文化走向一体化的进程中, 越来越深刻地感悟到语言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思维多样性、生活多样性的必要性。人们甚至从中感悟到, 人类原初弥足珍贵的文化文明与思想基因中, 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们信仰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丰富内涵。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民族语言文化抢救保护, 弘扬其自然性、环保性、文明性、进步性及内在的影响力的重要性。国家各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保护和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化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其中也涉及人口较少民族语言和优秀口承文学及传统文化抢救保护方面的内容;13与此同时, 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做了不少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工作,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了抢救保护工作机制, 进而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比如说, 对于濒危或严重濒危语言文化的产权保护, 其成果的版权保护, 采取选定并保护传承人, 举办培训班, 指定和设定专门机构, 设立专项经费, 使用高科技现代化设备搜集整理和永久保存等措施;除此之外, 还有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传统文化博物馆、传统文化节日等的关注。所有这些, 对于少数民族濒危或严重濒危民族语言文化, 包括口头文学的抢救保护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使人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强化。毫无疑问, 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 不只关系到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 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

  人类文明的进步, 使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与开发利用的市场价值。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 在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沿海地区和民族地区, 以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产业蓬勃崛起, 进而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盛活力。一些地区由此带来的经济收入达到年度总收入的30%左右, 有些地区甚至达到40%以上。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习总书记多次提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这些地区独到独特独具风格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走进新时代的今天获得了强盛的生命力量, 得到了更好更深更完整的开发和利用, 变得更加灿烂辉煌和更有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人们从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 品味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明, 享受着从远古传承下来的博大文化的同时, 从中汲取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精神营养, 使精神世界不断得到真善美的洗礼, 思想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进而使内心变得更加纯洁、更加美好、更有活力、更加丰富多彩, 使人们为美好生活顽强奋斗的精神力量变得更加坚定坚实坚强。14所有这些, 同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 由衷地热爱本民族古老文明, 用生命的力量和坚强信念保护、传承、弘扬, 并不断创新性发展古老传统文化及文明的实践密切相关。也就是说, 他们把本民族优秀而古老传统的文化与文明, 科学和谐理性地融入到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流的新时代, 从而获得了十分理想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也获得了十分可观而丰厚的经济利益, 达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光大双赢的目的。我国走入新时代的今天, 由少数民族语言和优秀口头文学的保护, 以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不断挖掘整理、注入活力、发挥作用所取得的辉煌成绩, 强有力地印证了对于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抢救保护、开发利用、发扬光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及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所具有的特殊而特定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15我们应该承认, 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包括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化,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精神,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团结, 维护国家安全,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有悠久、灿烂、辉煌的文明史, 有丰富多样、绚丽多彩、琳琅满目的各民族文化。所有这些, 促使我们开创未来、创造辉煌、建设高度文明的文化强国。16为此, 我们必须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文明, 科学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之中, 让一切古老传统优秀的文化与文明同新时代全新的科技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相互辉映,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而发挥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我国各民族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家和投资商。他们不远万里、漂洋过海、不辞辛苦地纷纷来到我国民族地区进行调研, 特别是, 对人口较少民族口耳相传的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他们懂得这些民族语言文化未来的学术价值和经济效益, 所以不惜代价地进行搜集整理并永久保存。这就如我国专家花费相当可观的费用, 到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图书馆研究和复制“格萨尔”史诗文献资料和西夏文文献资料, 17以及到匈牙利科学院复制“格萨尔”和“江格尔”史诗文献资料一样, 18这些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早期民族语言文学资料, 由于在清代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流失国外。笔者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进行学术讲座时, 在亚利桑那州立图书馆见过极其珍贵而数量众多的清代满文历史文献资料, 其内容涵盖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建筑、军事、文化、语言等诸多方面。另外, 笔者还发现日本和芬兰等国家的一些大学或研究所的图书馆、文献资料馆里保存有完好而数量可观的清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及历史文献资料, 同时还保存有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濒危或严重濒危语言文化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等。19其中一些历史文献资料或民族语言文化资料, 在国内已根本找不到了。比如说, 鄂温克族《白鹿王》长篇史诗资料在国内已经失传, 而在国外却保存完好。这些都清楚地说明了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抢救保护的必要性。这是我们必须理性面对而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 单靠几个专家学者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要靠决策部门的强有力支持, 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参与。尤其要深入人心地宣传好我国民族语言文化方面的法律知识与政策规定, 20要不断强化广大群众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意识。而且, 就像保护民族文物一样, 要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分级保护。对于达到国家层面进行抢救保护的濒危语言文化, 国家各有关部门应狠抓落实。其他的濒危语言文化由民族地区各级政府或地方政府实施抢救保护工程, 并紧密结合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工作一同落实, 工程经费根据实际需要给予有力支持。21与此同时, 还要不断强化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濒危语言文化的工作力度, 充分发挥其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

  我们掌握的资料表明, 22人口较少民族的生活区域很不集中, 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活动、风俗习惯、地处边疆偏僻山村或辽阔牧场及沿海地区等因素必然相关。尽管如此, 改革开放以后, 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环境优美而引来不少内陆地区的开发商, 很快就成为旅游开发、资源开发及兴建各种厂矿企业的热土。23所有这些, 给人口较少民族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及十分丰厚的经济利益, 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 这也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外来人口不断增加, 他们的母语使用和优秀口承文学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了无情挑战, 进而很快进入濒危或严重濒危状态。这一现实引起各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相关专家学者和工作组为此开展了实地调研。可是一些调研工作, 没有和当地政府进行很好的沟通, 在不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的前提下, 实施不深入、不扎实, 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实地调查。其结果缺乏实际效益。我们认为, 到民族地区搞调研, 要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及民族同胞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要具备行之有效的调研思路和调研计划, 要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最终形成强有力的合力。24尤其是, 要充分发扬深入社会、深入民间、深入群众的优良工作作风, 要多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情感, 要和他们真正打成一片, 才能够圆满完成调研工作任务。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居住分散、人口稀少, 所以开展实地调研时会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 对于那些人口较少民族的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 进行全面系统完整的搜集整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尽管如此, 我们通过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 在不断强化工作力度、工作强度、工作效益的前提下, 严格按照调研计划细致认真而有思路、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换句话说, 抢救保护工作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要分别对待、因地制宜;要明确不同地域和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环境、不同语言文化的接触及交流, 给人口较少民族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不同程度的影响。25这样才能够扎实、稳妥、深入、高效地进行调研, 才能够避免调研工作一刀切、一概而论。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 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工作任务, 需要大家的关心和参与, 也需要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政府部门和各有关方面派工作人员到民族地区, 开展如何更好地保护和抢救濒危或严重濒危语言文化的宣传工作, 应宣传党的优越而先进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26至今还未设立与此密切相关的工作机构或部门的民族地区, 一定要不失时机地认真部署该项民族性、社会性、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极强的工作;而且, 应聘请民族问题研究部门、文化教育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参加, 还应聘请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27在具体实施抢救保护工作时, 还要和民间文化协会、民族语言研究会、民间文学研究会, 以及各有关民间研究组织建立广泛联系, 要充分发挥社会各学术团体及各界各方的力量。不过, 一定要避免把抢救保护工作或调研任务, 交给地方部门和民间团体或社团组织放手不管、坐等收摊的情况。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是一项非常紧迫、非常重要、非常严肃、非常细致入微的工作, 但不能因为该项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而手忙脚乱、敷衍了事。工作完成后, 要聘请专家进行审核和评定。这是一项关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自尊、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以及保护我国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工程。28正因为如此, 一定要认真负责、认真对待。对于没有文字的民族而言, 他们口耳相传的母语和口头文学属于无形文化范畴, 抢救保护这些无形文化, 要与衣食住行等有形文化紧密相结合。事实上, 无形文化的抢救保护, 往往要比有形文化的抢救保护更难进行, 付出的代价和劳动也要多得多。做好无形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 要拿出一定时间认真思考, 精心制定调研表格和计划;同时, 拿出一定经费, 培养语言文化传承人, 尤其应下功夫分批分期培育有专业知识, 热爱本民族语言文化, 对于抢救保护工作有热情的团队。还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 不断强化民间学术团体的功能作用, 将其学会在学术会议上讨论的内容和发表的论文进行修改后编辑成册, 以档案资料形式保存在民间社团组织资料室。现在, 少数民族都成立了各种研究会, 其中就包括语言文学研究会, 甚至只有几千人的小少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民间团体。更加可贵的是, 这些民间学会和团体基本上都有学会刊物, 有的民族还有好几种不同专业的内部期刊。毋庸置疑, 所有这些都是开展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作的良好基础和优厚条件。

  四

  实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作时, 必须要把该项工程同合理开发和利用现存语言文化资源密切相结合。同时, 在少数民族地区, 要从政策决策角度, 明确划定濒危语言文化保护区。29在此强调指出的是, 我国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区, 不同于只强调民族文化的原始性、远古性、传统性而不接受一切现代文明的保护区, 也不同于远离现代文明社会而孤立存在的保护区, 更不类同于以强势语言文化为核心的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区。它应该是有中国新时代特色的, 充分展示我国优越而先进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 有其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相结合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情、民族特点、民族品味的保护区。保护区内应该布局合理、分门别类地展示民俗文化内容, 建立不同内涵和不同文化氛围的民族展厅。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 包括录像、摄影、录音、灯光等设备, 开放式全面展示民族语言文化。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保护区, 尤其是建立健全人口较少民族的濒危或严重濒危语言文化保护区,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学术价值。30这项工程不仅关乎处于濒危或严重濒危状态的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保护, 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先进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对外宣传。特别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 要在保护区内进行全面展示。

  在这里应该强调的是, 保护区内民族语言文化的展示和解说工作必须要实事求是, 不能鱼目混珠、颠倒是非、偷梁换柱、虚张声势, 否则将适得其反, 对于保护和宣传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都不利;更不能用抢救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有限经费, 搞毫不相干的其他文化活动或用于其他无关工程。特别是, 在保护区内对少数民族严重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利用时, 首先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门别类地注册、登记, 编写各类名录及数据资料;其次要科学合理地深度开发其中含括的所有优秀文化内涵, 从而更好、更全面、更有力、更充分地进行宣传和发扬光大。另外, 在文化保护区, 还要开发新型民族文化产业园区, 使其依托文化保护区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31在此过程中, 逐步完善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制度, 形成人人自觉保护濒危语言文化的社会氛围, 从而使它们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 使抢救保护工作更快地走入自觉化、普及化、社会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道路。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抢救保护工作有其重要学术价值, 这完全取决于它们所具有的历史性、传统性、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独特性等诸多特征。同时, 它们的濒危性又凸显出强烈的时间性和紧迫性。而且, 它们来源于该民族用共同劳动和智慧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它们来源于民族服务于民族。它们的存在, 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丰富多彩的内涵, 也给少数民族带来生活的亲切感、熟悉感、美好感和自然感, 使他们更加热爱新生活新时代, 进而用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奋斗精神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 包括那些濒危或严重濒危的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 都是中华博大文化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们的抢救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共同文化遗产, 是我国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用辛勤劳动、美好心灵和永不放弃的追求和梦想创造的博大而丰富的文化与文明。因此, 我们在抢救保护的基础上, 还要不断汲取其营养, 不断弘扬其精华, 不断开发其民族性、凝聚性、进步性、文明性和优秀性。我们要用新时代全新的思想理念、全新的科学态度、全新的努力, 让各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与文明, 为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发挥更大作用。32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年第3期,经作者授权转载。文中注释与参考文献请参见原刊。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