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传统音乐档案的介质保护及其协作策略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6-11-15  作者:[美]阿兰·伯德特 著 /郭翠潇 编译

  摘要: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存放着超过10万份录音资料,时间跨度起自1893年,直至今天。这些资料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志录音和商业录音,内容涉及民族音乐学、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口述史及流行音乐等。过去的七年间,该档案馆构建起介质存放的协作环境,以消除其所面临的介质退化和格式过时的危险。2015年是该馆开展大规模介质保护的第一年,目标是在校园里面搭建一个共享的、集中化的介质数字化设施。本文将扼要阐述该传统音乐档案馆的背景,以及为发展“介质数字化与保护行动”所付出的努力;还将讨论当前的工作进度,以及档案管理必须经历的转型,包括元数据迁移、版权工作、录音资料在线传递的伦理。

  关键词:传统音乐档案馆;介质保护;接触权;协作策略;印第安纳大学

 

 

  本文旨在讨论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Th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Music, ATM,以下或称“ATM档案馆”)[①]的概况、在建项目、行动方略,以及该馆对归档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保护和接触——提出的解决方案。

  一、传统音乐档案馆概览

  1. 概况

  传统音乐档案馆创建于1953年,缘于一大宗私人收藏正式归属于印第安纳大学。从那时起,档案馆的规模日益扩充,迄今已收藏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10万份录音资料。ATM档案馆的馆藏包括音视频资料、电影拷贝、照片、手稿、书籍和其他资料,仅田野录音资料就超过3,000份。馆藏资料大多是录音资料,几乎涵盖了所有录音格式,其中最著名的馆藏是1893~1938年间制作的7,000份蜡筒录音资料。

  ATM档案馆的收藏范围很广,但一般说来主要关注的是与民族音乐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流行音乐以及传统音乐等学科相关的录音资料。这些录音资料可以分为几大类:研究人员的田野录音、商业录音和无线电广播录音。除了音乐资料外,话语特藏还包括故事、口述史、访谈,以及语言学的发音调查等内容。尽管我们有大量的商业录音,但馆藏的主要内容还是来自田野录音。这里声名远扬,是因为我们既有来自早期美洲原住民的特藏,也有来自非洲的特藏。

  ATM档案馆现由五名全职雇员管理,还有来自民族音乐学和图书馆学两个专业的学生支持。馆内有一个温控储藏库、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媒体图书馆、若干个数字化录音工作室,还有一个用霍基·卡迈尔克(Hoagy Carmichael)[②]名字命名的房间──这是一个特别的空间,平时用于表演、接待及开会。

  我们的田野录音和商业录音都做了编目,人们可以通过印第安纳大学在线图书馆系统使用标准化的图书馆机读目录(MARC)数据进行检索查询。因此,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可以搜索档案馆中的录音资料集。登录iucat.iu.edu就可以看到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的目录。该目录下有超过1,000万条记录,但通过“高级检索”选项,可以将搜索范围局限在传统音乐档案馆,以便简化搜索过程。

  2.项目

  (1)“声音方向”(Sound Directions)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作为两个大型项目的牵头方,致力于应对“保存和获取”领域的挑战。第一个项目与哈佛大学合作,目标是对“数字音频保存最佳方案”进行测试和开发。另一个项目是由国家人文基金资助的“声音方向”,最终推出两项成果,并免费共享;全球的档案馆都在利用这些成果对他们的资料集进行评估,并能有效地以数字化形式对档案进行保存。这两项成果可以通过以下网址下载:

  http://www.dlib.indiana.edu/projects/sounddirections/papersPresent/index.shtml

  (2)EVIA数字档案项目

  教学与分析用民族志视频(the Ethnographic Video for Instruction & Analysis, EVIA)数字档案项目关注的重点是民族志视频。资料保存固然要做,但该项目的主要工作侧重于改善这些视频资料的可用性。EVIA项目由梅隆基金资助,其主要任务是保存学者摄制的田野民族志视频,因为这些视频是他们研究成果的一部分。EVIA的另一个任务是为这些视频材料添加翔实的描述性著录内容,为学者和师生提供特有的资源。项目工作人员和其他参与者创建了一个支持系统和一套软件工具,用于视频标注、在线资料检索、受控词与词典维护、同行评论,以及技术元数据集。从效果上看,EVIA项目的资料收藏已经成为基于学者的田野资料而创建的在线出版物,而这些资料都是学者们自己录制、自己著录、自己进行内容分析的。

  (3)AHEYM项目

  意第绪语记忆的历史与民族志档案(The Archives of Historical and Ethnographic Yiddish Memories,AHEYM)[③]项目建立在一个大型的专项收藏的基础上,由800多小时的视频资料构成,内容是居住在东欧的意第绪语居民的口述史访谈。受访居民很多都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他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也谈及意第绪语问题。这些资料的数字化保存耗费了好几年的时间,由录制这些视频资料的学者们用英文完成著录和概要描述。该项目的成果即将通过ATM档案馆的网站与公众见面。

  3.传统音乐档案馆利用行动(ATMuse)

  ATMuse是一个新的行动,旨在为需要援引音视频资料作为样本的打印用户或在线出版商提供支持。打个比方,假如一篇文章的作者希望使用我们档案馆中的资料阐述其讨论的话题,我们可以在线提供这些资料,并附上相关评注。眼下,我们正在编制一部教材,专门针对补充性音频资料的提供和在线获取。

  二、介质保护——一场国际危机

  我们在“声音方向”和EVIA两个项目上所做的工作,也揭示了介质保护领域所面对的关键问题。首先,介质退化和格式过时这两个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危急关头。最让人头疼的要数20世纪30年代的录音胶片资料,这些录音胶片脱层现象严重,几乎无法修复。一旦醋酸纤维涂层从盘上的铝制或玻璃表面脱落,这些录音胶片也就报废了。DAT等比较新的格式也同样麻烦,因为假如设备不能正确读取与文件目录信息有关的字节,资料也等于是报废了。也就是说,假如不能正确读取磁性编码,回放机就有可能不能播放这些唱片。看样子,几乎每种通过物理介质进行编码的格式,不论是蜡筒还是迷你数字录像带,都同样面临着介质退化的问题。除此之外,格式过时的问题也很让人头疼。如今,用于修复的回放设备或回放部件越来越难找到。我们曾经就介质退化和格式过时两个问题请教过介质维护领域的其他专家。我们意识到,用合理的成本保存录音资料已迫在眉睫,假如不立即采取行动,再过一段时间,介质退化和格式过时的问题将日益严重。那样的话,我们将无法用数字化的方式保存手上的资料;即使可以,成本也必定十分高昂。2005年,我们计划用20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转眼就到了2015年,可用的时间只剩下10年左右了。如果设备充足,我们可用的时间也可以相应延长。有一些录音格式的性质非常稳定,比如黑胶唱片,但大部分的录音格式每过一年修复的可能就会减少一些。

  在ATM档案馆,我们根据馆藏的录音资料对我们所需的工作时间进行推断。保护这些介质,大概需要60年的时间。我们知道这个时间太长了。因为60年后,这些馆藏的录音资料将会遭致不同程度的损失,或者因为过于陈旧而无法回放。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介质保护的方法。

  三、介质保护解决方案

  我们意识到介质保护这一问题并不是只发生在我们身上,事实上,这是每个人都会遭遇的问题。印第安纳大学还有还藏有许多其他类别的音视频资料假如能够计算出校内音频、视频及电影拷贝的准确数量,我们便可提出建立中央介质保护中心的诉求,同时向学校申请资金。工作之初,我们盘点了校内所藏的音视频资料。我们知道,除了我们这里,印第安纳大学还存有若干个大大小小的资料集,我们还知道,不能只大致估计资料数量,而要知道确切的数字和资料的介质类型。为了得到资金支持,在盘点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下每种类型的资料数量,这样我们才可以列出一份介质保护的成本明细。

  我们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为盘底活动募集了一些资金,并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清点。最后我们得出了具体的数字——校内一共有56万份音频、视频及电影记录的拷贝,并根据调查结果形成一份报告(可下载)[④]。我们又组建了一个专门工作组(其成员由教务长亲自任命),用两年时间制订出了一套介质保护方案(可下载)[⑤],又用了两年时间修改方案,力求降低成本,说服校方管理层为我们提供资金。印第安纳大学在创建介质保护中心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我们有数名介质保护领域的专家,有强大的网络、存储方面的技术基础设施,还有一套大容量数据存储系统。现阶段,该系统能够储存42 PB的数据,而且还能扩容。拥有一个海量的、绝对可靠的存储系统是实施大型介质保护项目的必备条件。按照我们的估算,所有音频和视频资料加起来大概需要6.5 PB的存储空间。印第安纳大学在网络管理能力方面也是相当出名的。该校管理着众多其他机构的网络,同时帮助管理全球范围内互联网的数据网络。事实上,印第安纳大学还为法国远程分组交换公用数据通信网(TransPac)的管理提供帮助。TransPac旨在为中国和众多亚洲国家提供高速的搜索网络。有了这个强大的校园网络作为后盾,我们才得以在网络上快速并有效地对众多数字介质文件进行转换,要知道某些单个文件的大小就超过了200 GB 。

  我们用了两年时间修正介质保护计划,并发展了一些潜在的合作伙伴。最后,印第安纳大学的校长宣布:将给布鲁明顿校区拨款1500万美元,用于数字化保护有重要意义的音视频资料。我们之前曾提出用15年时间来完成这个项目,但校长只给了我们5年,因此我们只好压缩我们的计划以适应新的时间表。项目完成后,印第安纳大学将成为全美第一所将如此大规模的馆藏音视频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的高校。

  经过很多个月的准备,我们于今年六月开始通过“介质数字化与保护行动”(MDPI)对所有的录音资料进行转换。MDPI分为两项并行的作业,其中一项由商用供应商门农(Memnon)档案服务公司牵头,另一项则由印第安纳大学牵头。门农公司提出了高性价比的方案,能够确保转换过程的连贯性且不出问题。他们能够同时转换数笔资料,报价也在我们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例如,门农公司的设备可以在9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大约15000张黑胶唱片的数字化工作。由印第安纳大学负责的作业主要针对那些容易损坏或难以转换的资料,包括蜡筒录音、录音胶片和可变速的开盘磁带。这项操作由工程师负责,同一时间只能转换一笔资料。

  MDPI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差不多需要70名全职或兼职人员才能完成。MDPI不仅包括转换过程本身,还涉及质量控制、软件开发、数据库设计、系统开发、网络建设,以及工作流管理等一系列其他工作。

  四、接触权[⑥]

  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资料的大规模数字化工作也能够让我们上传自己的录音文件。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是多方合作建立的阿瓦隆系统(the Avalon System )的主要开发者之一。阿瓦隆介质系统是一个开源系统,用于大型数字化音频、视频收藏的管理和接触,是专门为大型机构的图书馆和技术基础设施而设计的[⑦]。负责开发这套系统的共有12个团队,印第安纳大学和西北大学是主要的开发者。阿瓦隆系统使我们与图书馆系统得以继续整合,并服务用户;它所提供的可持续性是我们自己的系统无法实现的。然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与阿瓦隆系统的开发者紧密合作,让他们了解民族志音视频资料集的特殊需求。阿瓦隆可以直接连到我校图书馆馆藏目录的MARC系统数据。然而,我们还保留有馆藏档案索引,对每一件馆藏都有详细的描述,但目前只有纸质版。今后,传统音乐档案馆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纸质索引转换成电子版,以利在线接触和浏览。

  我们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访问限制的问题。为了符合版权法和道德准则,在共享某些文化遗产时,我们需要确定哪些接触应该受到限制。在阿瓦隆系统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对某些资料的取用进行控制。我们可以让某段录音向全世界的人开放,也可以只开放给某个群体甚至某一个体。对于受版权保护的资料,我们可以设置为通过大学内部图书馆电脑终端访问,或将接触权限设置为某些班级。其他馆藏档案还包括一些文化组织不希望公开的资料。例如,在我们的田野录音中,有大概三分之一是关于北美原住民的,这些录音中大多包含了一些被视为神圣或秘密的歌曲,只能与部落成员或部落中处于某些特殊地位的成员分享。我们有超过100个美洲原住民族群的录音资料,我们很快会与他们取得联系,征求他们的意见,确定哪些内容可以在网络上分享。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项艰巨任务是如何将每一笔资料的详细信息从纸质的索引转换为电子格式,以供人们在线浏览和研究。

  介质保护需要我们的协作努力,而协作努力的实现则需要我们放松管控的尺度。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档案馆的成功运作得益于人们一直以来对资料保存和接触的严格管控。我们也意识到,假如对这些资料的控制过于严格,我们终将会失去这些资料。要实现共同协作,我们需要加强沟通并且付出更大的努力。那种仅仅将资料放在架子上并控制存放环境的被动档案管理方法已经成为过去。在现阶段,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五、样本举凡

  若时间允许,我愿意举4个馆藏样本予以解释。

  样本一:这个样本来自于一个由22只铝制唱片组成的录音资料集。这些录音资料是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和他的学生——传统音乐档案馆的创始人乔治·赫尔佐克(George Herzog)于1938年录制的。当时,二人正努力编撰一本夸夸嘉夸语的辞典[⑧]。这些录音资料见证了他们付出的努力。夸夸嘉夸人首领丹·克兰默(Dan Cranmer)来到纽约市与博厄斯一起编撰辞典并留下了这些录音资料。如今,夸夸嘉夸语正濒临消亡。美国国会图书馆对这些资料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它们归入对文化有重要意义的特别条目中。(演示说明:这段录音是“翻花绳之歌”的样本)

  样本二:这段录音来自于一个由268张铝制唱片构成的资料集,由亚利桑那州的比马印第安人多里安·伍利·麦卡洛(Doriane Woolley McCullough)于1938年制作。唱片集附有800多页的文字、翻译以及誊录的手稿。(演示说明:这是一段Pascola舞的小提琴伴奏录音)

  样本三:这段录音是由人类学家兼汉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Berthold Laufer)录制的。劳费尔在德国长大,后来移居美国,他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美国度过的。劳费尔于1934年去世,生前他是美国研究中国文化方面最重要的专家。他制作了一份蜡筒录音资料,记录了1901-1902年间他在北京和上海观看到的戏剧表演。(演示说明:这个样本记录的是一场名为“大香山”的佛教戏剧)

  样本四:这段录音是民俗学者布鲁斯·杰克逊(Bruce Jackson)于1962年录制的,记录了发生在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市一场非裔美国人的福音四重奏音乐会。(演示说明:样本记录的是报喜钟歌《主与我同在》)

  --------------------------------------------------------------------------------

  【作者简介】阿兰·伯德特(Alan Burdette) 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馆馆长,EVIA数字档案项目主任

  【编译者简介】郭翠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①] 网址为http://www.indiana.edu/~libarchm/

  [②] 霍基·卡迈尔克(Hoagy Carmichael,1899-1981),美国印第安纳州著名作曲家、表演艺术家。其家人向印第安纳大学捐赠了有关他的大量资料,包括录音、乐谱、照片、信件等。为了纪念霍基·卡迈尔克,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库设计并用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房间。——译者注

  [③] 意第绪语是中东欧犹太人及其在各国的后裔使用的一种语言,从高地德语派生而来;该项目名称的缩写AHEYM在意第绪语中有“归乡”之意。——译者注

  [④]http://www.indiana.edu/~medpres/documents/iub_media_preservation_survey_FINALwww.pdf

  [⑤]http://www.indiana.edu/~medpres/documents/iu_mpi_report_public.pdf

  [⑥] “接触权”(access)这一术语指的是用户发现资料而档案馆如何提供资料的方式,以及被送存协议或资料性质所限定的特殊使用方式。例如,一个用户可以使用一个在线目录来查找档案库中的一个资料集,访问我们的有声图书馆,以便定位一个想要聆听的特定录音,便可使用变动系统在线传送那笔资料,但仅限于在图书馆听该笔资料,因为版权限制阻止ATM档案库在整个网络上录制可用的资料。这类活动的每一项皆属于该档案馆界定的“接触权”。这段说明性文字译自http://www.indiana.edu/~libarchm/index.php/access.html ──译者注

  [⑦]http://www.avalonmediasystem.org/

  [⑧] 夸夸嘉夸语(Kwakwala)是温哥华岛上的夸夸嘉夸人(Kwakwaka’wakw)的方言,博厄斯曾经与这个北美原住民部落相处多年。夸夸嘉夸人主要聚居于北温哥华岛,他们跟萨利希人(Salish)和努特卡人(Nootka)是最早在温哥华岛定居的原住民,已在岛上居住了上千年,至今仍是岛上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注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