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屈永仙]傣族春节的别样风情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31  作者:屈永仙
  傣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既有本民族的独特节日,也传承着春节、端午节等中原文化的传统节日。傣族的春节也以团圆为核心主题,奔波在外的亲人们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回来共度这个节日。除此外,傣族的春节也有许多独特之处,是一系列重要的事项组合而成的习俗。
  舂粑粑和大扫除
  傣族人喜食糯米,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常常要做糍粑。在春节的前十天左右,村寨间就会响起舂粑粑的声音。小时候,我家厨房的一角落安置着一个木制的脚踏式舂兑机,左邻右舍提前会相约排队来我家舂粑粑。众人聚来互相帮忙,“哄-嗒,哄-嗒”一沉一脆的撞击声,前面是糯米被舂捣的沉闷声,后面是众人踩踏木头碰撞地坑的声音。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一屉屉热气腾腾晶莹剔透的糯米变成了一坨坨细腻柔软美味可口的糍粑,摊开一张张芭蕉叶垫底,将糍粑按压成圆形晾干。人们顺手也揪下几块,就着白糖、芝麻或腌菜、腌鱼尝一尝鲜。
  除旧迎新是春节的必要环节。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还有很多人住在竹楼土坯房中,春节时必须重新涂刷一层新泥。男主人会和出一堆新泥,挑来涂抹在地板、墙板、墙壁上,那时屋里就会透着一股泥土的芬芳。家家户户建起砖房后,大扫除变得略微简单些了。在春节前三四天,男人们用爬上屋顶修理屋子,站在横梁上长扫帚清理瓦片中的树叶和灰尘。主妇们纷纷将被褥衣服、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具挑到河边洗刷干净,也挑来水将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冲刷干净。木匠、泥瓦匠、铁匠等手工艺人也将供奉一年的“祖师爷”们请下来“洗澡”,佛教信徒们自然也要将佛像、佛塔和佛殿内外冲洗干净。等到将这些外物都清洗干净后,最后就是清洗自己。过去人们常去河边洗澡,也有自己在家里烧水洗澡。在童年时代,母亲曾经带着我们一路步行到隔壁村的野温泉泡洗,记忆十分深刻。总之,傣族早已经将“除旧迎新”的观念与春节深深关联在一起,为了迎接春节,必须从内到外,从自家到村寨,从世俗之地到神圣之界纷纷都清洗干净。
  禳灾驱邪和供奉神明
  春节前两天家里的长辈要做一个简单的禳灾仪式,并为家人和家畜叫生魂。禳灾的道具是用芭蕉杆折叠成的方形盒,四面插上若干纸片人,盒里装的是涂抹炭灰的米饭团和带壳的稻谷。老人一手拿着点燃的香,一边念念有词,屋里的各角落都走遍然后走出大门一直到村外,将禳灾的芭蕉方盒搁在路边即可,这表示家里的凶邪都被请出家门了。
  禳灾结束往回走时就顺道为家人和家畜招魂。傣族普遍有万物有灵的观念,认为人有人魂,动物也有动物魂。傣族民间有“30魂守身,60魄护体”的说法,一年中因惊吓、生病、劳累、跌到等原因,一些魂魄会游离和迷失在外,所以要将它们都叫回主人本体。老人一路上大声叫唤着家人的名字,等回到家里时就表示走丢和迷失在外的魂魄也纷纷回来了。
  德宏傣族在大年三十这天早上要先敬奉祖先,意为先让祖先神过新年,然后才轮到人间过节。主妇们做好七八样食品,有饵丝、糍粑、煎鱼等等,由男丁装碟带到墓地与其他同族亲友汇合。人们将带来的食物一一分放到各墓碑前,还要在每座坟头插上燃香,放一张黄泉纸,象征着为祖先们摆上了“新年宴席”,送上了新年礼。
  到了夜晚,家家户户要关上大门,禁止家人或外人出入,到了凌晨鸡叫之时才能开门。人们择吉时举行开门仪式,在大门口燃放炮仗,派一男丁作敲门状,口里念诵“开门词”。念完后,他将一捆木柴提到香堂前,表示将财神迎进来了,并为之供上新煮的米饭。南方的冬夜很漫长,人们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迎来了新年。
  大门打开后,主妇要到水井边挑来第一桶水,并在水井旁边插上香,放一些饵丝、糍粑感谢水(井)神。傣语的水发音为“南”(与多同音),将水挑回家中寓意着年年有余。
  团圆饭和拜年
  在我国各地的春节中,核心主题基本都是团圆饭。北方汉地的团圆饭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但傣族的团圆饭则是大年初一新春饭。人们为这一天做了各种准备,将买来的瓜果爆米花等各色小食摆出,腊肉和腊肠早已做好,沸腾的锅里炖着鸡,鱼可以用火烤出来,主妇们在厨房里忙进忙出。有一个忌讳是,午饭之前不能串门。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做的团圆饭至少要有这几样菜:白斩鸡、蒸腊肉、煎草鱼、炸排骨、炒猪肝猪肠、凉拌莴笋、冻猪蹄汤、酸扒菜汤、凉拌豌豆粉、凉拌米线等,以酸辣味为主调,主食则有饵丝、糯米、糍粑等。这些饭菜做好后,要将它们一一拿出少许供奉到香堂祖先牌位前。点起鞭炮,团圆饭正式开始。家家户户都必须燃放鞭炮,这就像给别人发出信号:我们的新春饭已开启,之后欢迎前来串门拜年。
  做儿女的会准备一些零钱交给老人,以便孙子晚辈们前来拜年老人可以以红包馈赠。除了零钱外,有些傣族老人还会对磕头的晚辈拴绳,一边将红绳绕在他的手腕上,口中一边念诵祝福词,拴红线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大年初一团圆饭后,孩童们纷纷去给长辈友磕头纳福。年长一些的青少年们则呼朋引伴到河边玩水,到山上踏青,也有的组成一伙敲锣打鼓走村串寨去拜年,这锣鼓声更为人们营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到了初二初三就是大家跨村拜年的时间。刚嫁出的傣族女子更是期待着春节回娘家拜年,她们带着丈夫背着娃,心情激动回到无比熟悉的寨子。听听乡音吃吃家乡菜,与自己的兄弟姐妹和众亲友唠唠家常,足以抚慰她们一年来在异乡的苦恼。在乡间的道路上来来往往的车子里大多是探亲拜年的人们,去的时候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回来的时候依然是大包小包,装满了兄弟姐妹们自家种的花生、玉米、辣椒等等,正所谓礼轻情意重。
  演傣戏和“赶摆”
  大年初三初四左右,一些傣族村民常常自导自演一些传统戏剧,盈江一带的傣族村寨大多有自己的民间戏班。盏西镇傣族村民在春节期间常演《公孙犁田》,戏班人自制了道具,即竹条编的水牛架构,再用彩纸糊成牛皮,配上一把真正的犁具。
  《公孙犁田》的内容与人民的生活非常贴近,讲的是:开秧时节,爷爷带孙子去犁田,先杀鸡祭田头。爷爷对孙子言传身教犁田的技术,通过念唱表达心中对来年庄稼丰收的憧憬。午时爷孙俩停犁休息,奶奶送午饭到田间。爷爷躺在田埂上假装睡觉以逗老伴。奶奶假装生气,不给偷懒贪睡的老伴吃饭。二人你来我往的对歌,往往逗得听众哈哈乐,但也说出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时,一群姑娘来到田间,她们听见老俩口有趣的对话也凑上来说笑。最后,众人在互相祝福的歌声中走出舞台。2010年,我曾经在支那乡芒海村外婆家过春节,在那里观看了村民表演的《公孙犁田》。他们将纸牛架在犁具上,“爷爷”推着假牛绕着庭院转,走几步停下来唱一段。四周坐着的观众大多是左邻右舍的老少妇孺,她们津津有味地看戏听歌,常常被演员逗得哈哈大笑。在表演的过程中,“爷爷”也会口里念诵“我已将不吉之物犁走,我已将凶神恶煞犁走”等话。可见,他们的表演是生活剧,也是一种有社会功能的仪式。
  演傣戏是一种村寨小范围内的娱乐活动,而“赶摆”则是在更大范围的村社间集会活动。傣族有名目繁多的“摆”,在春节期间的统一称为“摆楞细”意思是四月摆,傣历四月恰好是农历正月。有的“摆”是在固定日期举行,如盏西镇芒冷村的“摆告宛”(初九摆),是以拜关公庙为核心内容的集会。有不定期举办的“摆”,比如遮坎村在闲暇的田地间开辟出足够宽敞的“摆”场,邀请周边各村寨前来“赶摆”。各村派出象脚鼓队和嘎秧舞队,并带着礼物前来捧场,纷纷聚集到摆场上。男子们敲打着自家的象脚鼓,本村其他人跳起集体舞。嘎秧舞具有十二个动作,每个动作的脚步手势分别对应着十二个月的生产劳作。
  男女老少都穿上了节日盛装,听着振奋人心的象脚鼓声,跳着全民皆会的集体舞,跳完这支舞,春节也就将近尾声了。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年1月28日 第Y04版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