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永仙]德宏傣族村寨的文化符号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3-10-31 作者:屈永仙
傣寨寨尾的凉亭 作者供图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村落结构以及相当于文化符号的代表性建筑物。例如,当我们提起侗族时,自然就想起鼓楼和风雨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的傣族村寨同样如此,它有着特定的村落结构,以及共同的文化符号。
傣寨一般都依山傍水,有寨头和寨尾之说,寨头一般在山脚下或者朝山的一方,寨尾则朝向江河。相应地,每一个傣寨在寨头和寨尾设有一道寨门。除了寨头和寨尾两道门外,有的傣寨还在左右两侧设有寨门。
寨门有时是一道门槛或一个凉亭,有时并没有明显标志,仅是一个概念。寨门的外延不断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村落规模逐渐扩大,旧时立下的寨门已经不能囊括新时期的村落范围,因此,“寨门”外往往还有住户。
傣寨的结构影响着一些传统习俗。例如,佛教夏安居节期间,僧人诵经的小亭必须建在寨门外,这也反映了早期佛教传入傣族地区的状态。
每个民族都产生了自己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包括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生产文化等。一个傣族寨子,需要具备哪些建筑和事物?它们都是关键的文化符号。
寨神的居所和神树是每一个傣寨的“寨神”。寨神的居所一般坐落于寨头或者寨头外的山脚。寨神居所一般是个小土屋,里面设有简陋的祭坛。如果一个寨子原本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寨合并而成,那如今这个大寨的寨神就跟之前小寨的相同。寨里的人每年都定期祭祀各自的寨神,祭祀时间和祭司也不同。例如,盏西镇芒冷村就由芒冷、芒拉行、芒拉郭3个小寨合并而成,现在有3个分属不同地方的寨神居所,主要在傣历5月和9月进行祭祀。
寨神居所的附近往往都有神树,大多是枝干粗大的榕树。人们常常在神树树干上绕上白线,并在树干四周竖立许多竹竿。这是傣族民间最常见的一种森林崇拜,每当有人体弱多病时,就会带来简单的祭品祭祀神树。人们认为神树本身或者神树上居住着某些神灵,它们强大的生命力会支撑人的身体,使之恢复健康,生命长青。
奘房,也就是佛寺。德宏的佛教是从缅甸传入的南传佛教,大部分属于“摆奘”派(与西双版纳的“摆润”派风格不同),奘房具有独特的风格,一般是干栏式建筑,上面是佛堂,下面是聚餐乘凉之地。
奘房是佛教徒的圣地,每年3个月的夏安居节期间,信徒都要聚集于此,上午谈佛诵经,下午听贺鲁(信众带头人)唱诵一些佛经故事(叙述长诗)。傣族的奘房还发挥着其他社会功能,是村民开会讨论、商议村社事情的场合。例如,泼水节时,人们将桑建树(用山上采来的树枝花草做成的祈求雨水的树状物)放在奘房前,并围绕着它祭祀、敲锣打鼓或泼水欢庆。
一个勐(傣族地区的行政单位)有“奘勐”,是这个地区全体村民共享的佛寺,例如菩提寺是佛教协会会长主持的,可以说是芒市的“总佛寺”。而每一个寨子都有自己的“奘曼”,属于该寨独享的佛寺。奘房的豪华与简陋,往往反映了这个村寨的贫富程度。佛寺在傣族地区,早期承担着“教育机构”的社会角色,傣族男子要去佛寺修行一段时间,才会被视为一个有知识和文化的人。因此,一个没有奘房的寨子常被邻村人看不起,而人们一旦有钱,必定先筹款盖一座豪华的奘房,源源不断地请购各种佛像、佛龛及其他装饰物。
幡竿,傣语称为“顿焕”,它成了傣寨的另一个符号。德宏是傣、景颇、德昂、阿昌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凡立着幡竿的村寨基本都是傣寨。根据立幡竿的时间不同,有两类幡:一种是定期为奘房和寨子竖立的佛幡,目的是为全寨人祈福。为寨子立的佛幡叫“焕曼”,为奘房立的叫“焕奘”。有在夏安居节期间立佛幡的,也有在“摆干朵”时立的,还有在关门节时先立一个,到开门节时再立一个的。还有一种是因人离世,或为做某个“摆”而竖立的佛幡。人们认为佛幡是通往天堂的路,死去的灵魂可以靠它进入天界。而下面坠着的长长的幡布,因为每个人都能触摸到,因此也接近天堂。人们还认为佛幡也是一种摇钱树,有的幡布上缝上真的人民币,还要在幡布的旁边挂一袋钱。老人们说,为死去的人立幡竿,灵魂就可以在彼岸摇钱享福。从一段傣族谚语中可以看出,人们把幡竿当作了摇钱树:“男子手中剪出的幡纸,风吹后就成金银财宝;妇女手中纽出的幡线,风带着晃动成为米仓;姑娘手中缝制的幡布,幸福将永远伴随着她。”(向晓珍念,屈永仙译)
广母,即佛塔。它也是傣族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要注意的是,每一个寨子都有一个奘房,但广母往往是几个社区共同建造的。有的佛塔就建立在佛寺旁边,也有的建在山巅或林间。佛塔其实就是佛祖的坟墓,是佛教信徒的圣地,也是人们心目中的福地,因此每年也有专门的“摆塔”,人们为之点蜡祈福。
除了上文所介绍的寨门、幡竿、佛塔之外,泼水节、孔雀舞、象脚鼓、水井等都是傣族社区文化的典型符号。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0年06月05日 星期五 第Y04版:院内专刊4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