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屈永仙]景颇族目瑙纵歌节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04-10  作者:屈永仙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春节期间正月十五前后举行。中国官方识别为景颇族,此外他们还有载瓦、喇期(茶山)、浪峨(浪速)、卡库等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陇川县盈江县瑞丽梁河县。其中4万人讲景颇语,其他人有的讲景颇方言载瓦语,有的讲浪速语。景颇族是一个跨界民族,与缅甸的克钦族、印度的兴颇人是跨界而居的同一个民族。 

  “目瑙”是景颇这一支的叫法,其他载瓦”、“喇期”、“浪峨”三个支系又称之为“纵歌”,所以这个节日合并起来就称为“目瑙纵歌”,意思是景颇聚族欢庆的宗教祭典活动。除了每年各县市都会各自举办节日庆典活动之外,大型的目瑙纵歌节三年或五年一次,轮流在芒市、陇川、盈江,以及缅甸克钦邦等地举办。例如,2012年德宏州政府举办了浓重的“景颇国际目瑙纵歌节”。 

  目瑙纵歌节一般是在山坡上的平坦圆形场地举办,场地四周圈起篱笆,正中间立起目瑙示栋,挂起彩幡,建一个祭祀天鬼“木代”的小房。 

  目瑙纵歌节场地上一般会立石碑来介绍节日的来历和含义:据传说,在开天辟地时,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舞只是天上的太阳姑娘会跳。后来有一次太阳王在太阳宫举行庞大的目瑙纵歌盛会,邀请大地上的万物去参加。大地派去百鸟,当百鸟从太阳宫返回时,落脚在一条大江上游平坦的草地上,草地上生长着大青树,结满了熟透的果子。于是他们决定,由犀鸟主持舞会,凤凰带头,孔雀领舞,鸽子唱歌,在大青树下跳起从太阳宫那里学来的舞姿。这时,景颇族的祖先麻丁约看见了,他学着鸟类的舞姿,唱着“木代”神史诗,并砍下四棵大树,每棵树砍成长方形,然后制成用红、黑、白颜色绘出舞步路线及太阳、月亮等图纹的目瑙纵歌桩,竖在房前场地中央,由“瑙双”(领舞者)戴上篾冠帽,帽上装饰犀鸟头颅,两边插上凤凰和孔雀的羽毛来举行目瑙纵歌盛会。这一形式流传至今。 

  目瑙纵歌节前,需要巫师“斋娃”和领舞者“瑙双”们杀牛、杀鸡,祭典鬼神“木代”。祭祀后,“斋娃”和“瑙双”们穿上绘有百鸟、孔雀、犀牛等图案的丝质长袍,戴上篾冠帽,双手握住长刀,排成两列在队伍前面领舞。“瑙双”领舞所走的路线是有讲究的,据说那是他们迁徙路途的再现。目瑙纵歌舞是名符其实的“万人舞”,全民都可参与。不同支系的景颇族,手中所举的舞蹈道具是有讲究的。最典型的是男子双手握刀向前走,女子握扇子左右抖动;有的支系的男子双手抬象脚鼓,一步一敲,女子拿木杆、打谷棒等生活用具;也有的支系不分男女手拿竹筒、竹匾、竹萝、手绢、线捻子等,都是战场或生活中的一些工具。 

  节日庆典上的歌曲很重要,不仅调控人们的舞步,还给人以古老神秘的听觉感受。几乎所有的景颇族人都能哼唱几首在目瑙纵歌节上的歌曲,其曲调大同小异,都是“哦啦调”(Ora)。所唱内容大多是在讲述景颇族的历史,其实就是史诗《勒包斋娃》。“勒包”意思是历史、古话。“斋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经诗或创世歌”,一是指专门演唱这种长诗的原生宗教高级经师。《勒包斋娃》包含了景颇人对宇宙、自然、人类和社会各个方面的认识,被景颇族人民视为本民族神圣的历史、知识的精粹和宗教的古本,不仅是景颇族传统文化中一笔极为宝贵的遗产,也是最重要和最优秀的一部分。通过聆听这些古老的史诗吟唱,景颇族人获得本民族的传统知识,以及对各种传统习俗的解释。 

  演唱《勒包斋娃》的是全族人中最受尊敬的经师“斋娃”。史诗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经典,不是经师们可以随意更改的,。不能念错其中重要的情节,否则将遭到神鬼的责怪和惩罚。因此,景颇族人在目瑙纵歌节上,要挑选水平最高的经师“斋娃”和领舞的“瑙双”来承担。在现实的吟诵场景中,在主持人目瑙主(请屈老师确认一下这个称呼,我在网上没有百度到,呵呵)的总指挥下,经师吟唱创世史诗,领舞带领成千上万的群众,按一定的路线舞蹈,并不断变换舞姿,。再在那配合“哦啦调”的吟唱声中,伴随着以及木鼓声、象脚鼓和锣声,整个目瑙纵歌节场面组成了诗歌、舞蹈、绘画三位一体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展演交响乐。 

  在节日上吟诵史诗,首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祭祀最大的天神“木代”,向他祈求人畜平安,民族兴旺。其次,吟诵史诗也是景颇族不同支系之间相互认同,与其他民族辨异的一个标准。不同支系之间即使有方言区别,但是吟诵史诗《勒包斋娃》的语言都是固定的景颇支方言。最后,无论是节日还是史诗吟诵,都推动了该民族的团结。一旦有目瑙纵歌庆典,分布在四面八方的景颇族各支系,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也不管国内外的分界,他们都要以村寨为单位集体前来参加。吟唱祖先的歌,跳动民族的舞,表现出一种高度认同感和民族团结的精神,也表达了景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2-22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