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其余则分布在德宏州的芒市、盈江,保山市的腾冲、龙陵,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等县。阿昌族人口虽少(2010年底统计为4万余人),却分为“野瓦”(大阿昌)和“曩瓦”(小阿昌)两大支系,前者主要聚居在梁河,后者则散居在芒市江东乡、陇川县户撒乡、梁河县勐养乡、龙陵县河头乡以及腾冲县的新华乡、蒲川乡。前者传统上有“阿露节”,后者有“窝罗节”。
“阿露节”,也称“熬露节”,汉族称为“会街节”,是迎接菩萨下凡的宗教盛会。相传在农历九月初十,菩萨返回人间,这天大地金光普照,青龙跳出水面,白象也从深山跑出来,人世间的一切灾难就会全部消失。以后,每逢这一天,阿昌族就制作出漂亮的青龙、白象,并在广场载歌载舞,迎接佛祖回到人间。而“窝罗节”源于阿昌族的“蹬窝罗”习俗,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六,各村各寨聚集欢庆。“窝罗”没有实在意义,据说是从阿昌族先民狩猎生活中形成的呼应叹词“哦罗”演化而来。狩猎活动逐渐演化成庆祝捕获猎物的原始宗教歌舞,最后发展成感谢山林之神赏赐猎物的原始自然崇拜活动,并沿袭至今。
如今,每年春暖花开三月间举行的“阿露窝罗节”正是由“阿露节”和“窝罗节”合并而来的。1993年5月,云南省德宏州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将阿昌族节日名称统一为“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举行,节日历时两天。
过去,“阿露窝罗节”活动无固定场所,每年举行庆典活动时都要筹措资金搞临时场地和标志建设。如今,德宏各县都有固定的阿露窝罗节活动场所。在宽阔的舞场上竖立起节日标志,标志顶部架设着一张弓箭,直指苍天,象征着始祖遮帕麻用它来射落魔王腊訇制造的假太阳,青龙和白象则代表吉祥如意。
节日当天,先由祭师“活袍”主持,杀一只红公鸡祭献给始祖,并在遮帕麻标志前焚香念诵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以此纪念阿昌族的创世始祖遮帕麻和遮咪麻创天织地、创造人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这也是节日最核心的部分。人们还要向神灵祭献最好的菜肴,历来有杀狗、吃狗肉和芋头的传统。据说如果在祭祀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祭祀完毕后,大家方可入场跳阿露窝罗舞。来自四面八方的阿昌族群众在空地上“蹬窝罗”、耍狮子、念四句。有时候还会自编自演一些文艺节目,有舞蹈、民歌演唱、乐器演奏及武术表演等。晚上,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山歌内容涉及赞颂美德、谈情说爱、历史传说、天文地理和“猜花名”。
《遮帕麻和遮咪麻》是阿昌族文化发展的一座丰碑,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流传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阿昌族群众中,以唱诗和口头白话两种形式传承至今。百姓在建房、迎候亲戚、娶亲迎候媒人时,都要吟唱这部史诗。不论是诗歌还是白话故事,内容基本一致——歌颂遮帕麻和遮咪麻。
其中最著名的一则故事是遮帕麻射日的神话,也就是“阿露窝罗节”节日活动场所所立的雕塑的源头。故事说,刚脱离洪水深渊的人们,又遇到了更大的旱灾,火神和旱神腊訇降到了大地的中央。这个魔王嫉恨遮帕麻和遮咪麻创造了人类并给他们自由与幸福,于是他制造了九个假太阳烤干了水塘,晒枯了花草树叶。遮帕麻用法术战胜了腊訇,将他毒死,碎尸万段。随后,遮帕麻又制作了一张巨大的弓和一支巨大的箭,射下了九个假太阳,人类重获新生。为了让人类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遮帕麻教男人耕田种地,遮咪麻教妇女纺纱织布。为了防止天地间再出现妖魔破坏世界,遮帕麻和遮咪麻向人们祝福后飞上了天空,遮帕麻骑上月亮,遮咪麻骑上太阳。白天,遮咪麻俯瞰着大地;夜晚,遮帕麻巡视着天空。有了他们的守护,人们过上了幸福安康、风调雨顺、殷实富足的好日子。阿昌人得以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过着宁静、美好的生活。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