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杰宏]丽江古城——“活着的茶马重镇”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5-09-07  作者:杨杰宏

  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制度、交通位置、历史条件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往往又是一个地区、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不仅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而且还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地,从而成为茶马古道上独具特色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它的形成、发展与茶马古道息息相关,茶马古道的繁荣造就了丽江古城的辉煌,甚至可以说“丽江古城是马蹄踏出的辉煌”。 

  丽江古城的历史与木氏土司的发展史密切相关,可以说木氏土司是丽江古城的奠基者与设计者。丽江古城兴于宋末元初,并在此后不同历史时期得到扩张。明朝时期,木氏土司把行政中心由白沙搬迁至大研,并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大研处于丽江坝子中部,气候较为温润、物产丰富,便利了与周边区域的商贸交易;古城四周水草丰美,有利于南来北往的马帮休养生息;从军事战略考虑,既有利于居中防御,同时也便利于通过茶马古道进入藏区。 

  从丽江古城现有格局考察,主要分为木府片区与流官府片区两大部分,通过大石桥把这两大片区有机联系在一起,四方街成为古城经贸中心也是这一格局使然。先有木府,后有流官府。木府是古城中较早的建筑,古城在明朝时期就初具规模。古城有西河、中河、东河三条主流,从西河的最初设计来看,主要是为了满足木府的需要,它环绕木府的东、南、西三面环流,起到了护城河的作用,暗含了“水木相依而生”五行之说,同时契合传统的“无水不成园,无木不成林”造园法则。水木清华,作为乔木世家,木氏土司对水的利用,也是纳西族传统自然观的继承创造。从史书记载及考察情况看,古城内主要的桥梁,如双石桥、大石桥、南门桥、玉带桥、万子桥等大都是在明朝时建造的。因为是人工兴建,西河与中河不同,一是水流较为平缓,二是流程较长,途中又分出很多分渠,主要是为了适应人居需要。 

  政治与经济利益总是相辅相成的。木氏土司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同时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内地与藏区的联系、滇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茶马古道。 

  清雍正元年(1723)实行“改土归流”后,丽江与内地联系得到空前增强,地方经济也获得长足发展,推动了与藏区贸易进一步发展,丽江商人和外地商人纷纷在丽江古城、石鼓、巨甸等集镇设店经营。1940年后,日军封锁了沿海的对外通道,经丽江到拉萨再转印度的通道成为主要的国际交通线,销往内地的进口商品多经丽江中转,商业贸易得到空前发展,内地多家银行在丽江古城设分行,外地商家纷纷到丽江设店经营。据统计,当时,丽江城中集中了1200户商家,商号有110个,其中本地商号占了近80%。著名建筑史学家刘敦桢考察丽江时,认为丽江“北接西康,西北通西藏,为汉藏茶、马交易之地,市面繁荣,似略胜大理”。 

  丽江古城的商贸中心为四方街。在云南方言中,“街”是集市的意思,“街子天”就是赶集的日子。四方街也是一个天天可以赶集的集市。从四方街的四方方位来看,四方街的背面是卖鸡巷,街尾是草鞋巷,西面是打铜巷,南面是卖盐、炒面、马料、火腿、腊肉、酥油、茶叶、棉布、药材、山货的杂货铺店。可见,四方街几乎集中了人们吃穿住行用所需的各种商品,是名副其实的商品贸易中心。同时,四方街还是一个文化中心,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在这里汇合、交流,体现了丽江文化的包容性、公共性和开放性。 

  四方街南部的现文巷纳西语称为“见罗过”,意为大理巷。这与大理人有着一段渊源关系。古城成为茶马古道的一个重镇后,商品贸易也空前繁荣起来,藏区来的藏族马帮,还有从大理来的大批商人都集中到古城来,大理人做的是大宗量的商品交易活动,把丽江当地的商品拉到大理、昆明等地出售,又把外面的紧俏货拉进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因他们都集中在现文巷,当地人也就把这条巷称之为“见罗过”。后来纳西妇女也不甘落后,学大理人做起生意来,因她们有天时地利之便,生意做得比大理人还大,最后慢慢把大理商人排挤出了现文巷,只留下了这样一个名字。 

  在南来北往的商人中,藏族商人占了很大的比例,因为古城作为茶马古道重镇,与藏区关系非常紧密。在马帮中藏族马帮为数不少。古城的光义巷、忠义巷一带有不少藏族马帮入驻,但最为集中的是在大石桥、积善巷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新义街范围。由此也形成了浓郁的藏区特色的街道区。藏族商人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地带,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这里是由北、由西进入古城的第一站,交通便利;二是这一带原先是大片空地,适合他们放马、露宿;同时,因长时期与藏族商人做生意,这一带的居民比较熟悉藏族的风俗习惯,会说藏话的人也多,相互信任。藏族马帮到丽江后,把货物交给自己熟知的店主,具体买卖事务都交给店主经营,店主本着诚信原则,把生意做好,最后把所获得利润如实交给藏商。为了适应藏商的需要,这一带也出现出售草、卖青稞炒面、酥油、马具的市场,一些符合藏式风俗的旅店也由此兴建而起。藏族商人一进店,就可饮用可口的酥油茶、糌粑。这里还有些不成文的规矩,如藏商离开时,店主不兴马上扫地,因为这意喻着扫地出门,这样第二次人家就不会进来了,生意也无法延续下去了。由此,新义街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藏式特色。 

  可以说,丽江古城的形成、发展与茶马古道息息相关,茶马古道的繁荣造就了丽江古城的辉煌。丽江古城也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古貌依旧的一座文化名城。今天,在丽江古城不仅能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还可以真正领略到悠悠茶马古道的辉煌和古韵,所以被誉为“活着的茶马重镇”。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7日第689期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7日第689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