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宝卷研究扩充俗文学史整体构架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4-10-23  作者:记者 吴楠

  “宝卷是俗文学系统中的一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马西沙于10月18—19日在扬州举行的“中国宝卷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14年会”上向记者介绍,中国宝卷是在民间宗教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一种说唱文本,演唱宝卷称作“宣卷”、“念卷”或“讲经”。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宝卷研究逐渐成为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和文学等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当务之急是建立宝卷文献资料库

  “宝卷及其演唱活动,既是古老的,也是现实的,在中国民间文化史上,已经延续发展了近800年。”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车锡伦表示,现存中国宝卷文本1500余种、版本六七千种。根据其内容,宝卷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文学作品的宗教宣传品,唱述宗教教义、仪轨,主要是佛教和明清各民间教派的宝卷;另一类是演唱文学故事的宝卷和少量在民间宣卷时演唱的具有文学性的仪式歌,主要是从清代到现代的民间宝卷。

  “中国宝卷的研究始于顾颉刚、郑振铎,顾氏将宝卷推荐给学术界,郑氏将宝卷纳入中国俗文学的研究体系,开启了宝卷研究的契机,二人可谓中国宝卷研究的开拓者。”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副教授丘慧莹表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李世瑜、泽田瑞穗、胡士莹、关德栋等学者,对宝卷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研究。与此同时,中国各地民间文艺工作者也开始对宝卷进行田野调查。

  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定勇表示,百年来,经过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宝卷研究已经积淀了丰厚的成果。继续推进宝卷研究,当务之急是建立宝卷文献资料库,为研究者提供完备的文献资料基础,这将对宝卷研究的深入产生巨大推力。据了解,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计划建成大型“中国民间宝卷文献数据库”,而该数据库的首部成果《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江苏无锡卷》已于近日发布。

  中外学者合作项目日渐增多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院院士伊维德表示,近年来,宝卷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中外学者合作项目的增多,外国学者与中国学者不断合作进行宝卷收集和宣卷表演的田野调查。“特别是有关宣卷表演的调查工作极大地增进了我们对于宝卷卷本、宣卷艺人、斋主、信众和一般观众的了解。”

  伊维德提出,宝卷业已成为中国宗教、社会史、文学和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马西沙看来,宝卷研究对完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意义重大。“中国古代文学史以雅文学为主,重在关注士大夫文学,而对俗文学即民间文学涉猎甚少。”因此,宝卷研究可扩充俗文学史的整体构架,为撰写完整的“文学史”打基础。

  保护和开发宝卷要因地制宜

  近年来,宝卷受到更多关注,某些地区留存的民间宣卷活动和民间宝卷,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

  与会学者表示,“非遗”热在给民间宝卷的保护、开发和研究等带来更多关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副教授尚丽新认为,各地的民间宝卷都有自身的生态环境,宝卷的保护和开发要因地制宜,不必遵循统一的模式。依照被表演的程度,现存的南北民间宝卷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仍在表演,仍是当地民众较为重视的信仰和娱乐方式;第二种是渐趋式微,但仍顽强存在的;第三种是基本衰亡,仅有零星残存者。对于第一种、第二种而言,在尊重它们的发展规律和信仰文化背景的前提下进行保护与开发;对于第三种,应以保护为主,没有必要令其复活,应在正确认识它们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的前提下予以合理而充分的保护。

  围绕北方民间宝卷研究,尚丽新提出,北方民间宝卷的研究应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尤其要以实事求是的学术性研究作为基础。北方民间宝卷研究中三个根本性问题值得关注:北方民间宝卷与民间教派关系之研究、北方民间宝卷之区域性研究、北方民间宝卷与北方民间社会关系之研究。

  据悉,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将准备申请开设博、硕士研究生“中国宝卷研究”课程,为中国宝卷研究培养后备人才队伍。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年10月23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