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研究新发展
加大经费投入 培养后备高层次人才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4-08-12  作者:赵阿平

  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作为国内外学术界特殊关注的学术领域,极具民族文化特色与国际学术交流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迅猛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遭遇了空前的生存危机。目前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语言已处于濒危状态,大量珍贵的满文档案史料亦亟待开发利用。抢救满通古斯诸族语言、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系统的综合研究显得十分紧迫。


  近3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百年来,经过几代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是近30年来在各方的关注、重视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满通古斯语言基础理论研究、满通古斯语言口语调查研究、满通古斯语言与文化研究、满文文献研究与应用、满通古斯语言文化与相关民族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等。

  笔者在《满语研究》2004年第2期发表的《中国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及发展》中对相关学术进展进行了梳理。近十年来,又有许多新的重要进展,其中突出的标志性成果将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2014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朝克研究员经过30余年的田野调查、搜集整理、科学研究而撰写完成的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研究系列著作出版,包括《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词源研究》、《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研究史论》和《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词汇比较》三部分。该系列著作对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词源关系、研究发展的历史、基本词汇的系统比较做了全面整理和研究,代表了本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将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乃至东北亚诸民族语言及历史文化的研究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在中国满通古斯诸民族语言全面濒危的急迫态势下,该系列著作的出版对于推动相关濒危语言,特别是严重濒危语言词汇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乃至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坚持不懈地对满通古斯语言文化进行抢救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系统总结和展示20世纪以来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的研究成果,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了《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文库》系列丛书,第一套丛书于2006—2008年出版。该丛书侧重收录以满通古斯语言为切入点研究该语族语言、历史、文化诸方面的论著,包括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专著、编著、论文集等。继第一套文库系列丛书编辑出版后,2013年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又启动编辑出版了《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文库》第二套系列丛书。

  加强满语语料库建设

  满语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满语口语是研究满族语言文化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也是满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活化石,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然而,受各种历史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满语口语日趋消亡。近30年来,专业人员对满语口语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成果丰硕。其中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自1983年成立以来,长期坚持对黑龙江省黑河、富裕等7个市县14个满族村屯的现存满语进行系统跟踪调查,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并保持了调查的连续性和资料的完整性。

  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科研提供了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满语抢救调查及研究进入新阶段。今后需在原有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继续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与全面深入调查,将以往调查中不足的部分补全,并尽可能使之完善。同时对取得的所有调查资料进行科学、规范和有序的整理研究,为濒危满语保存有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献。

  语料库建设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化语言应用与研究的新方向,对于保存濒危的满语与浩瀚的满文档案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开发应用意义。建立满语语料库,能够永久保存满语语料珍贵文化遗产,为满语本体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在满语语料库基础上,建设满汉双语平行语料库,以解决满文档案的初步翻译问题,将有助于快速改善目前我国现存的大量满文档案缺乏人才翻译整理的紧迫状况,提高满文文献研究和开发利用的工作效率。

  建立濒危语言文化生态保护区

  满通古斯语族濒危语言保护和研究目前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主要是经费不足与后备高层人才紧缺等,由此而影响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对此,笔者提出五条建议。

  第一,恳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满通古斯语言文化遗产抢救与研究继续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支持这项紧迫工作的深入开展。设立重大工程项目,并投入相应专项经费,让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开展濒危语言保护工作,集中人力物力,多方协作。开展濒危语言资料的保存和抢救工作,陆续调查研究和刊布濒危语言资料,出版系统深入的濒危语言学专著和词典,建立计算机词汇语音数据库,用多媒体技术、录音和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大量保存少数民族语言中各类民间文学作品声像资料。另外,建立抢救和保护濒危语言的专项基金,开展有关舆论宣传工作,争取国内外的团体赞助,以切实发展这项事业。

  第二,加大力度培养满通古斯语言文化专业后备高层人才,如硕士生、博士生等,加强研究队伍建设,保障研究持续发展。在对领军人才给予各方面关心和支持的同时,也要关注领军人才带领的队伍,加强对满通古斯语言文化研究团队的投资。

  第三,建立濒危语言保护网站、论坛,让传媒机构更多地关注濒危语言的状况,定期召开学术会议,通过这些措施交流经验、交流成果,扩大社会影响。

  第四,开展切合实际的双语教育。这是保护濒危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语言文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又是处于弱势文化群体的少数民族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保持其语言使用活力的有效手段。

  第五,建立濒危语言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濒危语言生存和发展区域、保护少数民族聚居区、濒危语言保护示范区等,使民族语言的文化生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保持。重点推进抢救保护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鄂伦春语,切实保护支持濒危语言传承人,如以黑龙江省为例,齐齐哈尔三家子村满语遗存地;佳木斯、同江赫哲语遗存地;黑河、呼玛白银纳、塔河十八站鄂伦春语遗存地等。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资料链接

  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使用情况


我国满通古斯语族所含诸民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北京、内蒙古、新疆等省、市、自治区。据2010年人口统计,满通古斯诸民族共有人口10623327人。其中,满族人口为10387958人,锡伯族人口为190481人,鄂温克族人口为30875人,鄂伦春族人口为8659人,赫哲族人口为5354人。根据学者统计,其中使用母语者约3万人。当前我国的满通古斯诸民族,已全范围地面临本民族语的濒危难题或即将开始的濒危问题,对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化加强抢救和研究刻不容缓。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孙宏开的研究,中国有130多种语言。孙宏开认为,对语言的活力程度进行排序,旨在分清轻重缓急,先抢救处在最濒危状态的语言,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根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活力研究测试的综合指标,并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活力排序。孙宏开将语言活力排序分为六个级次,分别是:第一,充满活力的语言;第二,有活力的语言;第三,活力降低,已经显露濒危特征的语言;第四,活力不足,已经走向濒危的语言;第五,活力很差,属濒危语言;第六,无活力,已经没有交际功能的语言。其中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中,满语属于级次六,赫哲语属于级次五,鄂伦春语和鄂温克语属于级次四,锡伯语属于级次二。

  (本报记者 曾江 郝欣/整理)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8月8日第631期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