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为文远荣手捧自己整理的苗歌集,唱起苗歌。
“苗族有句老话,饭养身,歌养心,不会唱歌难做人。”前不久,当笔者见到文远荣老人时,他正在与前去拜访他的大学生聊天。
文远荣,贵州雷山县人,土生土长的苗族人。他是雷山县第一个大学生,从事苗语研究工作近60年。如今88岁的他,最感兴趣的有3件事:读书、整理苗文、下乡搜集民间文化。
“人不学习,就要落后的。人可以老,但脑子不能老。”文远荣说。
潜心研究苗语,回报家乡
文远荣是雷山县第一个大学生。1953年,27岁的他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临行前,雷山县县长送他一句话:“你是雷山第一个大学生,到了那里,要给雷山争光,毕业了,一定要回家乡建设。”
带着这句嘱托,文远荣在学校分外努力地学习。“我在学校就一心地读书,上课认真做笔记,课余时间都往图书馆跑。天天如此,读书一点儿不觉得苦,不觉得累。那时的大学生都是很有理想的,满腔热血,都想多学点儿东西报效祖国,回报家乡。”文远荣说。
由于学习刻苦,文远荣还当上了班长。“在选班干部时,我毛遂自荐,学校举行的活动,我都踊跃带头参加,所以同学送我个绰号‘冲锋枪’。”
文远荣毕业后,把对家乡的热爱,都用在苗语研究工作上。当时,雷山县拟让他去行政单位任职,他婉言谢绝了。“县里培养我,就是希望我在民族文化工作上做出点名堂来。我去任职了,苗语研究工作就没有人做了。”
搜集民族文化,60年痴心不改
文远荣热爱民族文化是出了名的,一提到民族文化搜集,雷山人自然都会想到他。每当雷山举行民族文化活动,他都会带上自己的录音机、记录苗文的本子和笔去看看。
2013年7月,文远荣一人去了距家90多公里的达地乡上马路村,在那里呆了24天。出发时,他身上带了2000多元,回家时,还剩下49元。
家里人问他:“钱哪里去了?”他说,苗家人好客,他常去村民家听他们唱歌、讲故事。去别人家做客怎能空着手呢?所以每去一家,他都要带点酒啊、肉啊、糖之类的。
家人开玩笑地说:“怎么还知道回来?不如做上马路村民得了?”文远荣说:“我也想啊!可是我发现身体吃不消啦,怕给老乡添麻烦。等身体好了,我还要去半个月。我在当地找到一个和我一样年纪的巫师,他身体也不好,我得赶紧把他知道的情况记录下来。不然,很多东西就失传了。”
在家休养没几天,文远荣又背着买来的十几斤米酒去达地乡了。这一去又是半个月,等他回来,他的本子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近两万字苗文。
“只要我还能走,还能写,还能唱,我就要将苗族文化搜集与整理工作进行到底。这是我对培养我的祖国、家乡的唯一回报。”文远荣坚定地说。
支持民族文化进校园
从事民族文化工作近60年来,文远荣几乎走遍了国内苗族聚居的地方。他购买相关民族书籍2000余册、有关苗族的光盘200余套,录制磁带200多盒、视频光盘107张。他还编写或参与编写了《西江千户苗寨历史与文化》、《报德苗族》、《杨大陆之歌》、《雷公山苗族巫词嘎别福》、《雷公山苗族歌谣、谚语、谜语选编》、《雷山苗族民间故事》6部专著。
文远荣的手稿装满3个大麻袋,其中一麻袋手稿是尚未出版的。这些手稿是文远荣近十年完成的,其中既有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也有对雷山县苗族文化的重新整理与记录。
文远荣在调查中发现,学校的民族文化课程上得好,传承民族文化的人就多,上得不好,传承的人就少。
“雷山从幼儿园就开设民族文化传承课,这个是我最高兴的,比我天天搞的搜集和整理民族文化工作效果好得多。”文远荣说,“我希望有一天,高考把民族文化内容也列入其中,这样就不怕中国的传统文化失传了。”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