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历史学视阈中的洪水传说及其意蕴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12-22  作者:毛曦

  几乎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有其以史前大洪水为主题的神话传说,且往往以洪水传说视作民族历史的发端。“中国的洪水神话不仅有古代的文献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在不少民族与地区以口耳相承的活形态广泛流传。” 梁启超指出,中国史前大洪水“虽出天变,而影响于古代人民思想及社会组织者盖至大,实史家所最宜注意也”。中国远古洪水传说是民族学、神话学等多种学科关注研究的对象,也应是历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古史研究长久重视的学术课题。从历史学来看,存世文献对于中国史前洪水的记载,虽属神话传说性质,对于历史的反映不免有夸大虚构之处,但其作为口耳相传的民族早期历史的曲折反映,我们仍可从中探寻到中国早期历史的某些踪影,发掘出丰富的历史意蕴。

  文献中记载的洪水

  关于史前洪水传说,中国古代文献中具有较为丰富的记载。根据众多古籍所反映的洪水发生的时间,我们可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洪水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即尧舜禹时期的洪水和尧舜禹之前的洪水。

  尧舜禹时期发生的洪水,文献记载尤为丰富。《尚书·益稷》中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帮作乂。”《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庄子·天下》中提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淮南子·齐俗训》也记载:“禹之时,天下大水,禹令人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此外,《国语》、《山海经》、《吕氏春秋》等历史文献对于尧舜禹时代发生的洪水亦有所提及。

  尧舜禹之前的洪水,历史典籍中也有些许反映。虞世南《北堂书钞》转引《尸子》曰:“燧人氏时,天下多水。”《淮南子·本经训》载:“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列子·汤问》道:“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据诸多记载来看,尧舜禹之前洪水发生的时间较多,有共工氏之时、燧人氏之时,甚至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女娲氏之时。梁启超认为,史前洪水发生只有尧舜禹时期,“前乎此者,不过神话传说之歧出”。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最早时期的洪水并非一般意义的洪水,它是对人类早期历史的一种特殊反映。如邓云特认为,“往古之时”的洪水,即“所谓最初之洪水,实乃人类对于末次冰河期所留之残余印象,而非一般意义之水灾”。传世文献中有关尧舜禹之前洪水的记载虽未必尽然可信,但若从史前时期气候的变化来看,洪水的不断发生倒是极为可能的事情。

  科技、考古证据中的洪水

  最新研究表明,第四纪全新世以来即距今1万年以来直至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呈现出温暖湿润与寒冷干燥交替出现,在全新世的最初2000年间,全球气候由寒冷干燥逐渐转为温暖湿润。随后,全球气候进入了温暖湿润期(距今约8000—3000年)。有学者提出,在仰韶温暖期(全新世中期,年平均温度比现代高2℃—3℃),我国一些气候带相应地比现在稍向北偏移,如亚热带北界就由现在的秦岭—淮河一线北移到华北平原北部的京津与关中平原的北山一线。新石器时代温暖湿润气候的出现和较为长久的持续存在,为原始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可能造成了由于降雨增多、冰山融化等不断带来的各种洪水灾害。

  中国史前洪水发生的时间跨度较大,与《旧约·创世纪》中的洪水神话、希腊的洪水神话及巴比伦的洪水传说等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一样,属于人类早期共同的洪水传说。这些初期的洪水应该是全新世以来即距今约8000年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结果。冯天瑜指出,“地球在冰河期末期,气候转暖,冰解雪融,导致了世界性的大水灾。这时正是人类登上世界舞台的开端。这个给幼年期人类以洗礼的大洪水,在各民族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回念”。这些洪水传说更多地是一种民族历史文化的遥远的记忆,其中藏匿着一定成分的客观历史的踪影。

  有关尧舜禹时期洪水问题的相关内容虽说具有传说性质,未必全属真实,但洪水灾害的发生应该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这一时期我国气候继续处于温暖湿润期,降雨相对较多,这样的气候状况应是造成洪水多发的根本原因。温暖湿润、降水偏多的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引起的冰雪的融化与海水上涨、海浸发生,加之先民聚落的选址多靠近水域等原因,造成了尧舜禹时期广大范围内大规模洪水灾害的爆发。先秦典籍中对这一时期的洪水记载较多,可信度较高。考古证据的变化情况也说明了尧舜禹时代大洪水发生的真实存在。中国史前洪水的发生与我国气候的变迁状况是相互一致的。

  史前洪水折射文明起源

  关于中国史前洪水的诸多记载虽说具有一定的差异,但综合来看又有许多共同之处,透过这些洪水传说,我们可以隐约察觉到其中的一些历史意蕴。

  洪水传说反映出洪水发生时期中华先民已处于原始农业形成发展与定居生活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阶段。如据《孟子·滕文公》记载,尧之时洪水泛滥于中国,造成“五谷不登”,“民无所定”,经过大禹时期的有效治理,“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洪水灾害时期,先民们的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遭到严重破坏,其时已处于农耕定居生活阶段。也就是在此时期,温暖湿润的气候可能引发了频繁的洪水灾害,而洪水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对于原始聚落的破坏留给了中华先民们前所未有的深刻记忆,甚至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并在历史文献中有一定反映。

  史前洪水传说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历史进程。恩格斯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的形成即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到来。中华文明真正形成于夏代,经历了新石器时代以来漫长的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受到了自然环境的重大影响,特别是距今约8000年以来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为中华先民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适宜环境,此时期原始农业的出现可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开始。气候变暖之时,正是早期农业发轫之时,同时也应是文献反映的最初洪水灾害发生之时。先民们有关最初洪水的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历史信息。尧舜禹时期与洪水灾害频发相伴随的是史前社会的飞跃式发展,中华文明的起源过程逐渐接近尾声,导致了夏代国家的出现,社会形态最终迈入了具有阶级对立的文明社会。可以说,尧舜禹时期的洪水传说蕴涵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展现出中华文明社会最后形成时期的巨大变化;以气候变迁为纽带,史前洪水传说与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历史进程具有天然的密切关联。

  洪水传说是中华先民对于自己久远历史的一种记忆和民族文化的一种创造,是自然与人文的交织糅合。洪水传说具有特定时期真实历史的背景,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历史信息的特殊载体。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08号(第245期) 第8版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