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鄂伦春狩猎文化如何应对现代化挑战?[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3-25  作者:

  上世纪六十年代,杨光海拍摄《鄂伦春族》的场景。 白兰供图

  8000多人的鄂伦春族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曾经的狩猎文化如何与现代性相适应?……3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鄂伦春族文化的记录与展望暨庆祝鄂伦春自治旗成立六十周年研讨会”上,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下鄂伦春文化的记录、保护与传承展开研讨,并献计献策。该研讨会是由中国民族博物馆和鄂伦春基金会(香港)共同主办、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政府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研究中心协办的。

  50年前的影像唤起民族记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集中拍摄了一批反映当时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民族志电影,《鄂伦春族》就是其中之一。

  朴素的黑白影像把参加研讨会的学者带入了50年前鄂伦春人的生活:勇敢的男人们自制猎枪,集体出猎,打到狍子、鹿或熊等,当场剥皮,兽肉拿回去给部落人平分;勤劳的女人们用桦树皮制作篮子、碗等器具,将兽皮缝成衣服;冰天雪地里,他们睡在四面透风的“仙人柱”(木杆屋子)里,用毛皮毡裹身;春暖花开时,他们在河里捕鱼,在山里采摘蘑菇、木耳……

  当年拍摄《鄂伦春族》的杨光海老人也到了研讨会现场,80岁的他回忆起当年的拍摄场景仍印象深刻。他说,为了使纪录片真实、客观、全面,他先花4个月在当地体验生活、写脚本,然后用8个月进行拍摄,因此得以呈现鄂伦春人一年四季的生活场景。条件简陋,拍摄者与鄂伦春人同吃同住,冬天受风雪之困,夏天遭蚊虫叮咬,其间,拍捕鱼的镜头时摄像机掉落河中,差点前功尽弃。

  《鄂伦春族》的画面和解说简洁朴实,真实细腻,直到今天仍得到国内外人类学民族学者的高度评价,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感谢前辈学者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记录,让我们这些后来出生的人了解了父辈祖先的生活。”鄂伦春族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研究员吴雅芝说。

  “看到这样的记录,我心灵的震撼无以言表。”内蒙古社科院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研究中心主任毅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缩影,记录和保护鄂伦春文化也是记录保护人类的文化。现在条件好了,我们有理由在前人的基础上把鄂伦春文化进行更为系统的记录保护。”

  鄂伦春文化急剧流失,亟待记录和保护

  50多年来,鄂伦春族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和文化变迁。随着从游猎生活到定居农耕生活的转变,《鄂伦春族》当年记录的民族文化元素大多已消失。目前,鄂伦春族地区有传统游猎生活经验的老人不足百人,而掌握相关手工技艺、能记颂鄂伦春民歌的老人更是稀少。这些传统文化的丧失,引起了学者们的深深忧虑。

  “这些年,鄂伦春族地区的物质条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发展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就是当地生态资源、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乃至信念人格的丧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张海洋说。

  参与制定人口较少民族“十二五”规划的大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研究所研究员闫沙庆谈到,目前国家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个人承包山林,这种生产关系的转变可能导致鄂伦春族森林文化的丧失,比如说桦树皮制作工艺,山林属个人经营后,到哪儿去剥桦树皮?

  学者们认为,鄂伦春文化面临的不是某一文化事项的消失,而是作为鄂伦春族生活方式的游猎文化的整体性消失。因此,整体性保护和记录鄂伦春文化迫在眉睫。

  几年前,中国民族博物馆就与鄂伦春基金会(香港)合作,深入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的猎民乡镇和黑龙江的呼玛、逊克、爱辉等地,拍摄了记录鄂伦春兽皮文化、桦树皮文化、萨满文化的专题片,广搜相关实物,启动遗产保护工程,并于去年进行了《森林记忆——鄂伦春人的生活》展览。

  鄂伦春基金会(香港)董事长赵式庆介绍,他与德国、日本等国的相关博物馆建立了联系,发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外国学者到鄂伦春族地区进行调查的田野笔记,并拿这些文献资料去唤起鄂伦春族老人的回忆,从而挖掘更多的历史资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转变发展方式,进行文化重建

  “国家倡导转变发展方式,鄂伦春族的发展也要转变方式,要创新,要争取民族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而不是去干釜底抽薪的事。”张海洋教授呼吁。

  这一呼吁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共识。民族团结杂志社社长助理郑茜认为,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看似对立矛盾,其实并不冲突,现在很多地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说明民族传统是可以成为现代化基石的,只是在民族文化的重建中,文化精英分子应主动介入,把握方向,以避免民族文化的传承流于表面化、符号化而丧失文化的灵魂。

  鄂伦春族歌唱家白焱曾参与原生态歌舞剧《敖鲁古雅》的创作,她说,这个反映鄂温克族驯鹿文化的舞台剧的成功,给她的启示就是,纯粹地道的民族文化也是可以走向市场的。

  “在现代社会分工中,一个地方一种文化应该找到自己的定位,”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说,“就像我的家乡海南被定位为国际旅游岛,发展旅游是它最好的出路,那么鄂伦春文化里也有现代社会所稀缺的价值,怎么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这是很重要的。”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1-03-25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