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倾听草原的声音——呼伦贝尔蒙古族草原文化考察札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0-12-06  作者:王宪昭

  关于草原,人们并不陌生。诸如“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草原的描述。而当自己在八月盛夏走进美丽的呼伦贝尔草原时,却在蓝天白云下听到了一曲曲来自草原深处的天籁之音。

  当带着对草原的渴望,乘坐北京至满洲里的列车经过30多个小时颠簸在海拉尔车站踏上站台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两位专程从远处赶来接站的蒙古族姑娘。她们身着盛装,一人双手托着象征草原崇高礼节的蓝色哈达,一人手捧斟满美酒的银色酒杯,站立在瑟瑟的风中,这是蒙古族传统的迎宾仪式献哈达和“下马酒”。当沁人肺腑的“下马酒”在全身荡漾的时候,耳边传来了悠扬的歌声:“因为我们今生有缘,让我有个心愿,等到草原最美的季节,陪你去看草原。去看那青青的草,去看那蓝蓝的天……” 歌声甜美舒畅正如四溢的酒香。我想,即使没有美酒,这优美的歌声也足以会让远方的客人陶醉。

  透过大巴的车窗欣赏着碧草蓝天,在一路歌声中走进了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来到了水天一色的呼和诺尔湖,踏上了绵软似绒的湖畔草原。当伸长双臂拥抱着蓝天白云的时候,当老夫聊发少年狂手舞足蹈的时候,当忘记呼吸贪婪地吮吸着草味花香的时候……却感受到另一种难以拒绝的力量,那就是从草的深处传来的不绝于耳的昆虫低吟,从蒙古包里飞出的歌声弦声,从更远处马背上飘然而至的牧人长调……

【图片说明】内蒙古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湖畔的蒙古包。(王宪昭 摄)

  行至水穷处,坐观云起时。当望尽云卷云舒,当彩带飘舞的敖包在霞光中渐渐淡出视线的时候,湖边的篝火已冉冉升起,飘飞的酒香呼唤着着客人。这时,当地的民间艺人身穿飘逸的蒙袍,伴着天上的繁星从各地聚拢过来,一场草原文化大餐的序幕在眼前徐徐拉开。

  民间艺术往往会省去正规演出的许多程式,表演的曲目也会根据受众的需要自由增减。首先欣赏到的是,在音乐典籍中只有记载而无表演的蒙古族“呼麦”。这个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古老歌咏方式,曾在内蒙古草原已绝迹了100多年,值得欣慰的是,今天又回到了民间。在艺人喉咙中梦幻般地暴发出来,就像一阵阵摩经咒语从一个深不可测的隧道里面钻出,时而沙哑低沉如负重的老牛哞哞长叫追溯着时间隧道的记忆,时而铮铮作响似金属撞击再现出往昔金戈铁马沙场驰骋的跃动魂灵,时而婉转哀鸣像狼逐羊群演绎着草原上原生牧猎的悲歌……表演艺人如醉如痴,声音中带着魔力和磁场,高如登上苍穹之颠,低如沉入瀚海之底,宽如漫步大地之边。“呼麦”演唱的难度是超出想象的,一个人不仅同时发出两种声音,而且高音区的曲调和低音区的伴音自然无痕。在呼麦传承人娴熟而自信的表演中,我们不仅感受到排山倒海般的呼麦声浪,更从这种古老的音乐中看到了一个生命跃动的草原,感知到古代蒙古人作战前骏马嘶鸣的悲壮和征战成功后尽情宣泄的疯狂。

  在呼伦贝尔,几乎每一个艺人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高手。据说,一千多年前,蒙古人的先祖走出额尔古纳河之后,不断向蒙古高原迁徙,伴随着狩猎向畜牧的转化,歌腔舒展、高亢奔放、字少腔长的长调民歌逐渐发展成熟。由于蒙古人爱马,也喜爱斯生相伴的马头琴,于是马头琴就与长调民歌形影相随,相映成辉。长调艺人的歌词大多来自草原,有的咏叹草场、骏马,有的歌唱白云、蓝天,倾听一曲长调,犹如身临苍茫原野,让人领略到牛羊在静静吃草,像绣在大地上静止的画;而白云是流动的,如烟似雾,布影舒缓。再加上长调复杂的滑音和起伏的颤音,就好似慢慢展开的草原画卷中突然飞出许多翩然飞舞的彩蝶,无意间又倏忽变成了鸣叫不息的小鸟,一下子直冲云端去了。

  当自己想定下神来努力寻找这些画中的彩蝶小鸟时,马头琴合奏开始了,曲目的名称是《万马奔腾》。马头琴的外形并不复杂,一弓两弦,梯形的琴身,琴柄的上端刻有马头造型。在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马头琴的传说,有人说,马头琴是一位蒙古族小伙的白骏马为了救主人身中数箭而死,小伙在以泪洗面的梦中又见到了心爱的白骏马,白骏马为了安慰主人,让他用自己的皮、骨、鬃、尾做成一把琴,永远陪在身边,于是就有了今天遍布草原的马头琴。此前也听有人说,马头琴专用于演奏苍凉忧伤的曲调,但此时,看到数把马头琴在一排艺人的手中舞动,却变成一排奋蹄嘶鸣的战马,高昂激烈,气夺河山,使人真正感受到“秋光有尽意无尽,万马奔腾山作阵”的壮观之美。

  蒙古人的民间曲艺好来宝也是值得一说的。好来宝作为有数百年历史的表演形式,由一个人或多人以马头琴或四胡等乐器自行伴奏,用蒙古族语言进行说唱。表演者虽然是一位年轻艺人,但还没入座,就以滑稽的表情博得一阵响亮的掌声。他手拉一把马头琴,自拉自唱,边唱边说,边说唱边表演。艺人总知道该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先是一曲幽默的即兴现场编词演唱,把到场的客人一一描述,品头论足中与观众融为一体。接着用轻快活泼的节奏讲述了一段蒙古族传统的儿女风情,时而装男扮女,时而自问自答,时而眉飞色舞,时而垂头叹息,即使你听不懂蒙语,也会从他狡黠多变的眼神中窥测出故事的起伏,从围坐四周听众的欢笑声中洞察出蒙古人家喻户晓的传统艺术。



【图片说明】蒙古族艺人在表演民间说唱好来宝。(王宪昭 摄)

  在草原,蒙古族的歌与诗是一对孪生姊妹,不但源远流长的《格斯尔》、《莫日根》等史诗靠咏唱的形式世代传承,即使一些古诗排句都会变成美妙的歌声。有首诗这样写到:“白云飘渺毡包安祥,马头琴荡出片片悠扬,清清河水滋养千里牧场,油油碧草爱抚肥美的牛羊,大地凝听着滴露细碎的柔肠,英雄的传说伴着马奶酒袅袅飘香 ……”当它化为歌声缭绕在思绪之中时,谁又能拒绝这种草原之美呢?

  呼伦贝尔之行是短暂的,却体验了草原的开阔,熏染了草原的色彩,收获了草原的热情。同时,又深切感受到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真正了解草原文化,除了感知它的壮观与色彩之外,更需要俯下身子,用心去倾听草原的声音。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9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