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盛开的河湟“花儿”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31  作者:马桂花



河湟“花儿”深受当地各族群众喜爱

  “花儿”是西北地区广为流行的一种高原民歌。它风格质朴,节奏明快,曲调优美,表达感情强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花儿”属于民歌中山歌类的情歌,其中许多传承久远的曲目是各少数民族口传古籍中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指黄河中上游及湟水流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在这片富有魅力和生机的土地上,汇集了汉、回、撒拉、土、藏、蒙古等民族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瑰宝。盛开在这里的河湟“花儿”更是芳香飘溢。

  朵朵“花儿”各不同

  在河湟“花儿”的流行区域,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赋予“花儿”语言的乡土特征、生活内涵、民族特色亦有差异。

  汉族和回族演唱的“花儿”在曲调、歌词、格律上基本相同,它们的特点既体现在灵巧的结构中、明快的节奏中、和谐的韵脚中,又体现在奇绝的想象中、美妙的言词中、形象的音乐中、机智的应答中。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等紧密相关。

  土族“花儿”主要流传在东部农业区各县土族聚集地。它不同于汉族、回族的“花儿”,也与撒拉族的“花儿”有别,虽用汉语演唱,但曲调又不失本民族的传统音乐特色。曲式大多具有上、下两个乐句,调式以五声音阶的商、徵为主,旋律起伏频繁、曲折婉转,体现出土族的个性含蓄,情感真挚。

  撒拉族“花儿”曲调深邃抒情,旋律优美动听,风格独特。主要表现在旋律行进中,有规律地糅进了一些花腔颤音或华彩性的装饰音。由于撒拉族语言韵调优美、声色优雅、韵节清晰,撒拉族“花儿”也风趣幽默,节奏富于装饰,唱法潇洒华丽而又不失淳朴。

  “花儿”的美与情

  河湟“花儿”体现了各民族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凝聚着人们的理想与感情,其题材广,种类多,语汇丰富而独特。从本质上讲,河湟“花儿”体现了人对自身的关注,蕴含着对人性美的追求,集中反映了男女相恋过程中种种复杂多变的情感,浓缩了最能打动人心的精美词汇和曲调。综观河湟“花儿”,它集中体现了青海各民族质朴奔放的审美心理,显示出积极进取的情感姿态和淳朴坦诚的精神风貌。

  从“花儿”的表现内容中我们发现,“花儿”更多地是来自不幸,来自痛苦,来自对美好事物被压抑的愤懑。作为苦难时代心灵的唯一慰藉,“花儿”也更深刻地表现出了生活本身的一幕幕悲剧。深沉的相爱总和刻骨思念相伴,诚挚的爱情总和艰难险阻相伴,生活启迪着人们,人们在“花儿”中思考着人生,而“花儿”也熏陶着人们,这就是“花儿”永远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

  “花儿会”上百花开

  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春回大地,百花争艳,山川大地一片生机,青海各地别开生面的“花儿”演唱会也相继拉开序幕。“花儿会”作为青海地区颇具特色的聚会,是大规模地演唱“花儿”和青年男女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民间集会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青海省至今仍在举行并有一定影响的“花儿会”就有30多处。“花儿会”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群众,在悠扬动听的“花儿”声中踏歌而来,人们在树林间、草地上、小溪边席地而坐,品尝青稞美酒,尽情享受春回大地的自然美景,在欢歌笑语中领略歌美人更美的人间情趣。

  对来自各地的歌手来说,这是显歌喉、施展艺术才能的大好时机;对青年恋人来说,以对歌来互表衷情,有的交成挚友,有的喜结良缘;对于更多的中老年人来说,“花儿会”是游览休憩、会友怀旧的良辰吉日。“花儿会”达到高潮时,人流如潮,载歌载舞,如醉如狂,嘹亮、雄浑的歌声在原野里、山谷间回荡。从清晨到夜幕降临,从日落到月出,漫山遍野是“花儿”流畅的旋律……

  让“花儿”永留香

  河湟“花儿”以它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唱腔和丰富的内容成为青海民间文化的璀璨之星,其丰富的曲调、幽默风趣的用词、工整对仗的比兴堪称民歌一绝。奔放的、婉转的、刚劲的、悠扬的、悲怆的河湟“花儿”还具有各民族不同心理素质和审美倾向形成的民族特性。

  作为一种民间口头文化遗产,河湟“花儿”更能折射出青海各民族所蕴涵的宝贵文化财富,它不但打破了地域界限和民族界限,而且以悠扬高亢的山野气息和豪迈奔放的民族热情展现了青海各民族坦荡、朴实的性格特征。无论从社会学、语言学、音乐学、民族学,还是从文化人类学、人文地理学的角度讲,河湟“花儿”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掘与保护,传承和发扬。

文章来源: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