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豆汁译成“北京可乐”,折射民族文化自卑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25  作者:卞广春

  奥运即将到来,爆肚冯、年糕钱、奶酪魏、小肠陈、茶汤李、褡裢火烧等老北京小吃也迎来了“露脸”的机会。老北京小吃协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目前正在为这些小吃起洋名儿,让外宾吃得明白。以最为经典的老北京豆汁为例,可以译成“绿豆煮的汤”,也可以考虑译成“北京可乐”,这种翻译简短而又形象,也可以借助可乐的意象让外国游客记住豆汁。这看上去是为了做外国人的生意,但是,北京小吃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浸透着悠久古老的北京文化底蕴的个性产品,忽然间,这些小吃将套用外国小吃或食品的名字,笔者心中不禁有一些伤感。

  老实说,北京小吃起洋名,与我国产品、企业名称等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的现象是同一路货色。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有200多个,世界上的城市更是多得难以计数。今天,我们模仿这个国家,明天模仿那个城市,老产品连自己的名字也难保,缺乏勇气把自己推向世界,把自己独特的文化介绍给世界友人,骨子里面,不是对自己的产品没信心,对自己的文化不自信,折射出我国民族文化的自卑,又是什么?

  北京豆汁译成“北京可乐”,迁就外宾的思想和称呼习惯,很容易迷失自我。有一句老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下之分,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奥运到来的时候,从表至里,北京小吃起洋名,都将对北京小吃的生命力无任何益处。北京在介绍北京小吃时,可以糅进他国文化,但小吃应该立足自己,突出特色,走民族化的路子。 (据中国网)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7月25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