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羌族文化抢救与保护的“集结号”吹响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6-03  作者:记者 王珍

  本报讯 (记者 王珍) 5月30日,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座谈会在国家民委召开。来自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中央党校文史部、民族文化宫、中国民族博物馆等单位的从事羌族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

  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说,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深厚。汶川大地震对羌族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都造成了巨大破坏,抢救工作十分紧迫。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家园的重建,更应该关注文化心理、心灵的重建。“我们生长在一片土地上,就会对一片土地产生感情;我们生长在这个文化环境中,就会对这个文化环境产生感情;我们使用一种语言,就会对这种语言产生感情。这都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力量。”丹珠昂奔动情地说。

  丹珠昂奔指出,要尽快组建一个羌族文化专家队伍,加大调研力度,对重灾区的羌族文化受损状况进行评估,采取多种措施有效保护羌族文化;要动员社会各界更多人士来关心和关注羌族文化、研究羌族文化。同时他还表示,今后要制定一个文化应急预案,遇到类似突发事件时,可以迅速启动,以有效保护各民族的文化。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应把家园恢复重建与羌族文化保护、传承和重建有机结合起来,高度关注羌族文化的抢救和重建。对于如何具体实施,专家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一是灾后重建的总体方案中,应当体现对民族文化特质和象征符号的运用,并将方案向全社会公布,择优选用;二是在重建过程中,要把羌族人民自救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充分尊重羌族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三是尽早展开对羌族文化受损情况的调查和评估,弄清不同类型文化的受灾程度,有针对性地展开羌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四是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要充分营造羌族文化的生存环境,群众安置以就近安置、集中安置为主;五是推进国家级“羌族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六是引入现代数字化手段,建立羌族文化数据库。

  研讨会上,记者还获悉,中国民族博物馆将启动羌族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项目。项目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范围内的羌族聚居区为抢救区域,对此次地震灾害中的羌族文化损害做出评估;收集地震前有关资料及震后幸存实物、技艺,保存、延续、传承羌族文化,并计划近期在北京举办羌族文化展览,出版羌族文化相关书籍。

  研讨会结束后,国家民委将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有关抢救和保护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的建议,以便在恢复重建中有效地保护羌族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年6月3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