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少数民族语言电视,收视可观发展迟缓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2-13  作者:本报记者 李寅

      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电视在主要收视区的收视率超过了95%,然而,不可避免的尴尬是——

少数民族语言电视,收视可观发展迟缓

      内蒙古自治区电视台蒙古语卫视《直通12》栏目的执行制片人钢特木尔,这几天最忙的就是拟定栏目今后的运作思路。作为台里收视率最高的自办栏目,《直通12》的发展备受关注。
 
      钢特木尔这次拟定的计划,主要想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扩版,从目前的每周播两次扩展到每周5次;二是延时,从现在的每期12分钟延长到每期15分钟;三是增加一到两期纯法制类节目。他希望这一方案在2007年1月1日起得到实施。
 
      2005年1月,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大规模的自办节目与观众见面。此前近29年的时间里,台里唱主角的是译制片。《直通12》就是在这次全台改版的情况下诞生的。
 
     “我们关注是与蒙古族同胞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他们也在收看其他电视节目,但是,讲述自己身边事的母语电视节目却不多。”钢特木尔说,“收看母语电视节目,这被很多蒙古族同胞认为是最幸福的事。”
 
      开播一年后,《直通12》拿下了台里的收视率桂冠,收到热线电话有记录的已近2000条,观众来信近300封。
 
      不过钢特木尔也发现:“广大农牧民分布在偏远地区,由于普法不到位,很多农牧民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生的纠纷,往往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维权,甚至造成一些悲剧的发生。”为此,《直通12》做了几期法制节目,但因没有纳入正式计划而无法进行下去。
 
      前不久,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做了一次收视调查,结果显示49%的观众要求收看法制专栏节目。所以在这次改版过程中,钢特木尔力主增加法制类节目。
 
     “通过办一些法制节目来推动广大蒙古族居住地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是我们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电视人的责任。”钢特木尔说。
 
     “在一些主要的收视区,蒙古语卫视的收视率为97%,包括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对于电视台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满意的数字。”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副总监朝哥说。
 
 
 
从蹒跚走步到蜚声海外
 
 
 
      1976年10月2日19时整,在内蒙古电视台的屏幕上,用蒙古文字打出了“内蒙古电视台”的字幕,并用蒙古语呼出了“内蒙古电视台”的台名。当荧屏信号负载着民族语言传播出去的那一刻,中国蒙古语电视事业宣布诞生。
 
      蒙古语开播30年来,令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人津津乐道的是这样一组数据:工作人员由当初的4人发展到今天的200多人;节目播出时间从最初的每周一次10分钟增加到现在的全天播出18个小时以上;节目内容由最初的图片新闻增加到现在的新闻、专题、文艺、体育等多类体裁的电视节目。现已具备年译制电影电视剧1095集、动画片365集、自办栏目1000多期的生产能力。
 
      今年12月3日,在该频道开播30周年之际,内蒙古自治区广电局在北京召开了“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电视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作为我国五大自治区中最早开播少数民族语言电视的频道,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卫视已成为我国规模生产蒙古语电视节目的重要基地。
 
      而在内蒙古电视台台长关方方看来,蒙古语卫视发挥的是“国家蒙古语电视台的作用”。
 
      关方方理出了蒙古语电视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1987年通过微波干线基本覆盖全自治区及周边地区的蒙古语受众;1997年1月1日,通过卫星传输,标志着国内第一家蒙古语卫视频道诞生,可覆盖中国和亚太53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在香港通过宽带网落地入户。
 
     《娜荷芽》栏目的主持人幕西乐体会到了蒙古语电视节目蜚声国外的受宠若惊。
 
     “有一次去蒙古国,当我走进乌兰巴托的旅馆时,服务员一眼就认出了我,他们说:‘幕西乐,我认识你,你是中国蒙古语电视台的主持人!’在乌兰巴托的大学、小学采访的时候,很多学生见到我就惊叫我的名字。我很感动,这表明他们平时收在看我的节目。”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孟树德说:“特别是在对蒙古国远东地区宣传方面,蒙古语卫视承担着国家对外宣传任务。”
 
 
 
广告掣肘,期待支持
 
 
 
      在“内蒙古电视台蒙古语电视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乌兰开了一个并不轻松的玩笑:“我有一个感触,过去都是从电视上看各位主持人,今天我现场看见了,觉得你们比在电视上还要漂亮英俊,所以我觉得蒙古语电视在技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中央电视台原海外中心主任拉白直言:“从目前蒙古语电视的画面效果看,可以断定机器设备档次不高。”
 
      蒙古语卫视副总监朝哥听到这些评价并不感到惊讶:“尽管我们有30年的历史,但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经费严重不足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由于受众等因素的影响,据朝哥介绍,蒙古语卫视2005年的广告收入只有100万。提起中央电视台近年来每年超过50个亿的广告收入,朝哥感叹不已。
 
      国家“西新工程”从2005年起每年给予蒙古语卫视近2000万元的支持,但是规定用于自办节目的资金只有500万,其余的用于译制,而台里每年自办节目的花费超过了1000万。
 
      在朝哥看来:“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电视来说,吸收其他民族的营养来补充自己当然很必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办节目,否则蒙古语只能当译制工具使用了。”
 
      广告上不来,支持不到位,发展迟缓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似乎不只是蒙古语卫视一家所遇到的难题,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电视几乎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阿不都热依木·阿吉伊明,在考察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之后,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提出:将新疆各级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台、电视台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新疆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的发展。
 
      尽管前进的道路困难重重,但是,今年以来,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还是崭露头角。
 
      2月26日,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首次推出《畲语新闻》,用少数民族语言播出广播电视节目,这在浙江省广播电视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8月10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边卫视频道作为国内首家地区级卫视频道成功上星,它的目标是立足延边、面向全国乃至周边国家的朝鲜族观众。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信息中心 2006-12-12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