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蒙古民俗传统
The Mongolian Folklore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4-20  作者:乔津
     蒙古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蒙古人很好地适应了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了非常适合北亚干旱草原的牧业生产技术和草原游牧文化。
在整个蒙古文化中,蒙古民俗文化是最具特色的方面。要想对蒙古民族形成一点肤浅的概念和约略的印象,就一定要了解一点蒙古民族的民俗传统。按照一些民俗学家的观点,民俗文化传统可以大略地分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制度民俗这三个既彼此联系、又有各自区别的范畴。
在蒙古人的精神世界里,有着对长生天的崇拜和敬畏,有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悟和小心恪守,有着对介乎人与神之间的“博”的神秘操演的笃信。再后来,黄教格鲁派成为蒙古人宗教信仰的重心。烈风中飘扬的经幡,引领着他们的精神走向圣洁的佛国。诵经的声浪终于压倒了战马的嘶鸣。
蒙古人的口头传统(oral tradition),延绵不绝,传颂至今。那些关于草原英雄和他们赫赫战功的颂歌,凝结在卷帙浩繁的英雄史诗和大型叙事诗里;那些关于生活本质和人生理想的体悟,沉淀在赞词和颂歌、好来宝和胡儿故事里,使我们有幸领略到这些质朴的民众诗性智慧的熠熠光芒。这些口头艺术(verbal art)在语言造诣上,在意味隽永上,在想象瑰丽上,都堪称绝世精品。他们的火布思琴和马头琴的创制和演奏技巧,他们悠扬的长调和技巧高超的“呼麦”唱法(throat singing/or di-phonic),在在向我们宣示了这些牧人杰出的艺术才能。
蒙古人在牧业生产活动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知识。他们逐水草而居的放牧方式,他们遴选和调驯骏马的经验,他们管理和侍弄“五畜”的经验,名闻遐迩。游牧生活方式注定了他们的活动半径巨大,养成了他们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刺激了他们对远方人们和他们的文化的强烈好奇心。这些游牧民对异族人、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是出了名的。譬如他们对待不同宗教的包容态度,是我们许多自认为文明的人们在今天依然难以做到的。
在长期的狩猎与游牧的锻炼下,在严酷的自然环境的磨练下,在传统的“好汉三项比赛”制度的激励下,蒙古人一度成为世界上最为骁勇善战的民族。他们的军事组织才能是如此的卓越,他们的战术运用是如此的有效,他们军队的士气是如此的锐不可当,以至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周围的世界不仅为它的神话般崛起惴惴不安,而且相信他们是不可战胜的。罗马教廷和法兰西皇帝,纷纷修书遣使,试图了解这个风暴般席卷欧亚大陆的草原帝国的动向。他们所成就的辉煌业绩,令后人生出无尽的感慨。
蒙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还体现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蒙古人的服饰,乃是我们所见最为契合当地气候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服饰。右衽斜襟的宽大袍服,高帮的皮靴,随身携带的火镰和刀具,让他们能够从容应付野外宿营的需要,能够从容抵挡北亚草原风霜雨雪的侵袭。
他们在奶制品和肉类的食用和存储上,在饮料和酒类的制作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和加工工艺。味道甜美、富于营养、不易腐坏和便于携带,是这些饮食制品的普遍特点。可以说,蒙古人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丰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蒙古包(yurt)则是人类居所搭建方面的又一个伟大创举。制作简单,就地取材,用料经济,便于迁移,良好的通风和保暖性能,都让蒙古包成为蒙古游牧文化的文化标标志物之一。正是在这样的看似简陋的毡房里,蒙古民族孕育了他们游牧文明的所有因子。
简而言之,蒙古人是看重传统的,也是豁达开朗的。跌宕起伏、悲喜交加的历史命运,熔铸了他们的民族性格,也制导了他们的未来走向。他们在历史的画卷上涂抹过浓重的色彩,书写过宏大的篇章。今天,新的生存环境要求他们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