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蒙古族文学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18  作者:关纪新 编撰

 

    中国蒙古族的文学,包括该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个组成部分。蒙古卫拉特部的神话说,远古时期天地尚未形成,只有洪水席卷一切,是女神麦德尔纵马踏遍三千个宇宙,进而开辟了天地,创造了人类。在蒙古族的民间,广泛流传着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和《格斯尔传》,这两部著名的英雄史诗和其他将近百部规模互异的英雄史诗,在蒙古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展示了蒙古民族雄浑生动的历史画卷,而且包容了古代蒙古族的多重文化信息。祝赞词,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常见体裁之一,源起于古代萨满教的祭祀歌,表达了人们企盼获得美好生活的愿望,迄今仍在民间传唱的,有《昂根仓》、《祭火祝词》、《蒙古马赞》、《弓箭赞》、《庄稼赞》等。蒙古族的民间叙事诗,有《征服三百泰亦赤兀惕人的故事》、《孤儿传》、《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陶克陶胡之歌》、《 嘎达梅林》等。民间歌谣,可以分为"劳动歌"、"宴歌"、"思乡歌"和"情歌"等类别,"劳动歌"中的各种牧歌显得格外丰富,"情歌"中的《森吉德玛》、《金珠尔》等则是十分感人的名篇。蒙古族的传说中,既有《天女之惠》、《化铁熔山》之类的族源传说,也有《兴安岭》、《五当昭》等风物传说。民间故事,是在蒙古族民间深受欢迎的文学形式,《老山羊和狼》等动物故事、《金钥匙》等生活故事以及以机智人物为主人公的《巴拉根仓的故事》等,都体现着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智慧。蒙古族的作家文学传统,可以追溯到成书于13世纪的史传类典籍《蒙古秘史》的问世,在《蒙古秘史》和其后出现的《黄金史》、《蒙古源流》等历史著作中,文学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月亮的光辉》、《内齐禅师传》等古代传记文学作品,也都在艺术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19世纪中后期,著名作家尹湛纳希写出了长篇小说《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作品,使蒙古族的书面文学发展走向了新的高度。与尹湛纳希同时代的蒙古族优秀文学家,还有哈斯宝和古拉兰萨等。20世纪中晚期,蒙古族作家文学得到了更加蓬勃的发展。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玛拉沁夫、阿·敖德斯尔、扎拉嘎胡、安柯钦夫、朝克图纳仁、云照光、查干、苏赫巴鲁、巴彦布、哈斯乌拉、白雪林等,是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作家。
  《江格尔》 中国蒙古族的英雄史诗。首先形成于新疆的蒙古族卫拉特部,后随着卫拉特诸部族的多次历史性迁徙,史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江格尔》由许多分部的史诗汇集而成,故在不同的传播地域和传播阶段的史诗总体情况也有变异。除去流传中各分部的异文,这部史诗的总量,大约在60部到80部之间,10万行左右。史诗的全部故事,均围绕着英雄江格尔及其率领的12名雄狮大将和6000名勇士共同保卫家乡保卫人民的壮烈斗争展开,内含的每个分部,都在保持人物、地域和历史背景连贯的前提下,由相对独立的情节组成。有一部早期用托忒蒙古文字记录的《江格尔》手抄本,其中共收入史诗分部13个:第1 部讲述江格尔和大将阿拉坦策吉二人的战斗故事;第2部讲述大将洪古尔的婚姻故事;第3部讲述英雄喀拉和萨纳拉的战斗故事;第4部讲述洪古尔与盗马贼的恶战;第5部讲述洪古尔和芒乃可汗间的战斗;第6部讲述大将萨布尔出走与返回间的故事;第7部讲述洪古尔之子等三位小英雄出征的故事;第8部讲述洪古尔酒醉出征的故事;第9部讲述美男子明彦获取敌方一万匹骏马的故事;第10部讲述明彦活捉库鲁门可汗的故事;第11部讲述因江格尔出走而造成家乡被洗劫的故事;第12部讲述江格尔、洪古尔与喀拉、黑纳斯部下斗争的故事;第13部讲述江格尔与西拉、蟒古斯的斗争。如果把不同异文的史诗中的所有故事梳理之后,可以看出,这些故事大致分为江格尔身世、江格尔与将士结交、江格尔及将士婚事、江格尔及将士出征等几种类型。史诗《江格尔》刻画了以江格尔、洪古尔为代表的一大批古代蒙古族英雄人物的艺术形象,体现了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审美追求。史诗又是一部古代蒙古族的风情长卷,其内容涉及到蒙古历史文化的所有方面,具有多领域的研究价值。《江格尔》是用卫拉特蒙古民间语言配以蒙古族传统音乐曲调演唱的作品,在诗律上采用押头韵、押脚韵和押腰韵兼而有之的形式。"江格尔奇",是蒙古族对《江格尔》传唱艺人的称呼,历史上,众多的"江格尔奇"对发展和保留这部史诗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格斯尔传》 中国蒙古族的英雄史诗。脱胎于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与《格萨尔王传》有若干共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彼此也有较大的差异,属于同源分流的两部作品。《格斯尔传》描述了英雄格斯尔秉承玉皇大帝的旨意,来到人间为民除暴消灾的曲折壮烈的斗争故事。主人公格斯尔所体现的与自然界和人世间一切恶势力顽强抗争的精神,反映了古代蒙古族人民的追求和理想。史诗内容涵盖蒙古族古代社会的各个生活侧面,艺术上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格斯尔传》在民间经历了漫长的流传过程,到明清时期开始有各种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出现。

  《嘎达梅林》 中国蒙古族的叙事长诗。作品根据1929年发生在哲里木盟达尔罕旗的真实事件创编而成。嘎达梅林,本名那达木德,汉名孟青山,是达尔罕旗王府的梅林(官职),因排行最小而得乳名为"嘎达"。他所领导的反对军阀与王公大量出卖牧场的人民起义,历经数年,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嘎达梅林本人拒不投降而壮烈牺牲。蒙古族人民怀念这位英雄,先是传唱一些歌颂他的短歌,后来这些短歌逐渐发展成为叙述嘎达梅林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叙事诗。作品以唱为主,唱讲结合,体现了蒙古民间语言刚劲清新的风格。

  《巴拉根仓的故事》 中国蒙古族的机智人物型故事。由一组以巴拉根仓为主人公的故事组成。巴拉根仓是个机智、幽默、富有正义感的人,他同情人民的苦难,经常去各处为被奴役和被欺侮的贫穷牧民申张正义,让那些统治阶级的恶人受罪出丑。作品常常运用夸张和怪诞的手法展开,对反面人物的行径予以无情的嘲弄,语言活泼,篇篇故事的结尾都妙趣横生。巴拉根仓的故事,长期而广泛地流传于蒙古族民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多年来,各有关出版部门已多次出版了蒙古文版和汉文版的《巴拉根仓的故事》。

  《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 中国蒙古族的民间叙事诗。作品大约产生于13世纪,后来主要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诗中叙述,成吉思汗有两匹非常心爱的骏马,在围猎中为任何其他好马所不及。围猎归来,这两匹骏马因未得到主人的夸奖而伤心。在小骏马的提议下,两匹骏马离开主人远走他乡,在水草丰美的地方生活了三年。小骏马无忧无虑,长得膘肥体壮,大骏马却因怀念主人和其他同伴而瘦弱不堪。小骏马终于被哥哥所感动,便与大骏马一同回归了家乡。成吉思汗十分高兴,封大骏马为"神马",又同意将小骏马放出于马群8年。8年后,成吉思汗骑上神速飞奔的小骏马围猎,获取了成群的盘羊,赢得了万民的称颂。从此,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远近驰名。这部叙事诗,以流畅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两匹骏马和成吉思汗三个生动的形象。1916年,大库伦(即今乌兰巴托)首次出版了这部叙事诗。1958年,中国出版了由额尔敦陶克陶整理的鄂尔多斯本。

  古拉兰萨 (1820-1851) 中国清代的蒙古族诗人。 内蒙古原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人。为著名的蒙古族小说家尹湛纳希的长兄。自幼对蒙、汉民族文化有较多的学习和修养。27岁时,以长子身份袭父爵,任协理台吉之职。曾将《水浒传》译为蒙古文,还翻译过《 红楼梦 》中的《好了歌》、《好了歌解》、《青埂峰顽石偈》和《题石头记》等诗文。个人创作以诗歌为主,留有83首诗作。其中《贼寇凶焰》、《太平颂》等作品,表达了高昂的爱国主义情绪;另外,尚有若干揭露现实黑暗及抒发个性情趣的诗作。古拉兰萨被认为是博采蒙、汉诗歌传统,开辟蒙古族诗歌创作新境界的诗人。

  尹湛纳希 (1837-1892) 中国清代的蒙古族小说家。乳名哈斯朝鲁, 汉名宝衡山,字润亭。内蒙古原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人。其父旺钦巴勒是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将领,也是一位藏书家和历史学家。两位兄长古拉兰萨和贡纳楚克,都是当时有影响的文学家。尹湛纳希自幼学习蒙、汉、满、藏文字,对蒙、汉文化传统有深入的理解,并擅长绘画。终身未曾出仕,遍历名山大川,广交学者名流,为从事创作活动做了充分的积累。进入中年之后,社会动荡,家道中衰,他在为生计所累的同时,坚持著书立说。其一生中,除撰写完成了父亲未能写就的长篇小说《青史演义》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一层楼》、《泣红亭》与《红云泪》(未完成),以及一部分杂文和诗歌;他还把《红楼梦》和《中庸》译成了蒙文,但今已不存。《青史演义》是一部描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历史业绩的章回小说,是继承蒙古族史传文学传统的成功之作。《一层楼》和《泣红亭》,则是在借鉴《红楼梦》艺术手法的基础上,以社会现实为题材写成的长篇创作小说;两部小说是姊妹篇,以主人公璞玉和炉梅、琴默、圣如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了封建制度下男女青年的不幸遭遇,抨击了社会的腐败和丑恶。尹湛纳希的创作,在蒙古族的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哈斯宝 中国清代的蒙古族文学翻译家和文学批评家。约生活在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生平不详,内蒙古原卓索图盟人。"哈斯宝"的蒙古语含义为"玉的护身符",据推断是慕《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之名而自拟的笔名。号施乐斋主人、耽墨子。他是《红楼梦》评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有《新译红楼梦》传世。该书将《红楼梦》120回的原著,缩译成蒙古文的40回。卷首有译者序言和读法,卷中有回批,卷尾有总录。哈斯宝对《红楼梦》的批评,显示了他所持的儒家思想观念以及杂糅其间的佛、道思想因素,在同情民间疾苦、主张提高妇女地位和批判封建官僚阶层的丑陋行径等方面,均体现出精辟的见解;同时,在对《红楼梦》的主题以及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的评论中,也表达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
琶杰 (1902-1962) 中国现代蒙古族的民间歌手、民间诗人。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扎鲁特旗人。自幼起给王爷做奴隶,又入寺院当小喇嘛。因遭大喇嘛欺凌,多次出逃均被追回,在几遭官府判罪之时,因其会说书才被当地的王爷保下来。18岁后,开始自由演唱,足迹所至达昭乌达、哲里木、锡林郭勒、察哈尔各盟的20多个旗。能完整地说唱蒙古族英雄史诗《格斯尔传》、《降魔传》、《呼日勒巴特尔》等作品。他所编唱和传唱的好力宝《格力布尔召赞》、《苏力赞》、《婚礼赞》、《骏马赞》等,深受群众欢迎。1949年以后,他参加了民间艺人训练班,并创作和演唱了《婚姻自由》、《杨根思》、《黄继光》等新的讲唱文学作品。生前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等职。

  好力宝 中国蒙古族的民间说唱文学形式。又译为"好来宝",意为"联韵"。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唱词以押头韵为主要特征,也有兼押脚韵的类型。每两行或四行一韵,或者交叉押韵。好力宝有单口演唱的,称作"扎拉盖";二人以问答形式演唱的叫作"比图",二人以论辩形式演唱的叫作"达日拉查嘎";此外,还有多人演唱的"额勒古格"。好力宝的形式比较活泼自由,语言上有通俗上口的特点,故为广大蒙古族群众喜闻乐见。演唱好力宝的代表性艺人,有绰旺、毛依罕、琶杰等。《还是当艺人好》、《枣骝马诉冤》、《英雄格斯尔可汗》等,是传统的好力宝作品。

  纳·赛音朝克图 (1914-1973) 中国蒙古族的现代诗人。原名赛春嘎,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人。1937年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东洋大学。1939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了蒙古文的诗歌《窗口》。 随后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心之友》。 1942年归国后做过小学教师。1945年又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市,入苏联赫巴托高级党校学习。1949年回国,在《内蒙古日报》社工作。1949年以后,历任《内蒙古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主席和内蒙古文联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蒙古文诗集《我们的雄壮呼声》、《金桥》、《蓝旗散歌》、《纳·赛音朝克图诗选》,以及汉译诗集《幸福和友谊》、《狂欢之歌》、《红色的瀑布》等。

  巴·布林贝赫 (1928-  ) 中国蒙古族的当代诗人和学者。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右旗人。幼年贫苦,曾受到身为民间歌手的母亲的影响,培养了对文学的爱好。第一首作品《圆圆的山峰》,成为1946年前后流行于昭乌达盟的民歌。1948年入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文学艺术院学习,毕业后加入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从事文艺宣传和编辑翻译工作。1958年由部队转业到内蒙古大学任教,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主任等职,是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授。主要作品有蒙古文诗集《 你好! 春天》、《黄金季节》、《东风》、《生命的礼花》、《喷泉》、《星群》、《金马驹》、《巴·布林贝赫诗》,以及诗论专著《心声寻觅者的札记》等。

  玛拉沁夫 (1930- ) 中国蒙古族的当代作家。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少时曾学过 7年蒙古文。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入内蒙古自治学院学习后到内蒙古文工团工作。1951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后与人合作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草原上的人们》。1952年曾进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内蒙古文联副主席、《民族文学》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等职。代表性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春的喜歌》、《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花的原野》、《玛拉沁夫小说选》,中篇小说《第一道曙光》、《爱,在夏夜里燃烧》,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下部),电影文学剧本《草原晨曲》(与人合作)、《祖国啊,母亲!》等。

  阿·敖德斯尔 (1924- ) 中国蒙古族的当代作家。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巴林右旗人。1945年参加内蒙古骑兵队,曾任团政治部主任。1948年进入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1956年再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 后来历任《草原》和《花的原野》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主席等职务。所创作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遥远的戈壁》、《撒满珍珠的草原》、《月亮湖的姑娘》,短篇小说集《布谷鸟的歌声》、《敖德斯尔短篇小说选》,长篇小说《骑兵之歌》(与人合作),散文集《银色的白塔》,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骑士的荣誉》、《蒙根花》(与人合作)等。
       

 
 

本栏目各民族图片均采自“中国网 ”的“中国少数民族专栏”,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文章来源: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