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维吾尔族文学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17  作者:关纪新 编撰
 

    中国维吾尔族的文学,由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两部分共同组构而成。在民间文学中,史诗和叙事诗占有突出的位置。

  《乌古斯传》被看成是一部古老的散文体的史诗作品,讲述的是乌古斯可汗英勇争战促成建立统一汗国的事迹;同时,11世纪成书的《突厥语大辞典》也收录了一些维吾尔族史诗的片断。爱情题材的叙事诗是维吾尔族民间叙事诗中最富有艺术光彩的类型,《艾里甫和赛乃姆》、《塔伊尔与祖赫拉》等都是其中的名篇。另外,维吾尔族的民间叙事诗中还有象《赛依特诺奇》之类的反映人民反抗黑暗统治内容的作品。维吾尔族是个爱好民歌的民族,"劳动歌"、"历史"、"生活歌"、"礼俗歌"、"情歌"等门类中,都有许多久远流传而不衰的优秀作品。

  在深受群众欢迎的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中,利用弹唱的形式来传播本民族的史诗、叙事诗和民歌的情景,是十分常见的。民间故事,在维吾尔族的口承文学中,是另一个重要的类别。《阿凡提的故事》是在维吾尔族中间家喻户晓的一组机智人物故事,该民族的机敏幽默的文学风格在这组故事里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此外,描述劳动者与剥削者做斗争的故事《聪明的姑娘和残暴的可汗》、《桑树下的荫影 》,表现人民进行自我教育的故事 《三条遗嘱》、《四个抽麻烟的懒汉》等,也是民间故事中的代表性作品。

  维吾尔族的作家文学创作,有着相当悠久的传统,其最早的书面文学作品,大约出现于公元7至8世纪,之后又经历了突厥汗国-回纥汗国时期、高昌回鹘汗国-喀拉汗王朝时期、察合台时期、近现代时期和当代时期的充分发展,作家人才辈出,作品异彩纷呈。"鄂尔浑碑铭文献"是至今保留的维吾尔族早期典籍,其中某些作品已经显示出浓郁的文学色彩。 9世纪中叶,维吾尔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为书面文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吐鲁番歌谣》、《摩尼赞美诗》、《恰希塔尼·伊力克伯客》等文学作品应运而生。至10世纪之后,维吾尔族的一些古典名著相继产生,其中包括马合木德·喀拉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尤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艾哈买提·尤格纳克的《真理的入门》和艾哈买提·亚萨惟的《箴言集》等。13至18世纪,维吾尔族的重要作家,有拉布乌孜、阿塔依、赛喀克、鲁提菲、纳瓦依、赫尔克提、翟黎里、诺比提等等。由18世纪下半叶到整个19世纪,是维吾尔族文学发展的近代时期,尼扎里的爱情长诗《热比亚与赛丁》、毛拉·毕拉勒的长诗《中国土地上的圣战》,以及古木纳木、凯兰代尔、萨布里、毛拉·夏克尔、泰介里等人的作品,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黎·穆塔里甫、阿不都哈勒克·维吾尔、尼米希依提、艾里坎木·艾合坦木、祖农·哈迪尔和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等人,以他们带有鲜明进步意义的作品,为维吾尔族新文学的诞生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维吾尔族文学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尼米希依提、艾合坦木、铁依甫江、克里木·霍加、祖农·哈迪尔、克尤慕·图尔迪、祖尔东·萨比尔以及穆罕默德·巴格拉西等,成为了这个时代维吾尔族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

  《乌古斯传》 中国维吾尔族的英雄史诗。也称作《乌古斯汗传说》。作品大约产生于公元 8世纪左右,经过在民间的长期流传、加工和丰富,至13世纪后期以回鹘文整理记录,并以手抄本的形式继续流传。史诗由两个部分组成,第1 部分描述了英雄乌古斯的诞生和成长,内容包括喀拉可汗皇后阿依可敦生下奇特英武的乌古斯,乌古思迅速长大并在放牧狩猎中消灭凶恶的独角兽,乌古斯在打猎过程中先后娶到天上美女和林间美女并由她们生下 6个孩子;第 2部分表现了乌古斯南征北战的英雄经历,内容包括乌古斯即可汗位,乌古斯战胜乌鲁木汗所部及先后征讨女真、身毒、唐兀惕、夏木、马萨尔,乌古斯在年迈之后将国土分给儿子们。这部史诗中收入了维吾尔族古老的神话和传说,所记述的内容中充分体现着维吾尔族祖先的宗教信仰、习俗观念、生产生活方式,故而被看作是研究维吾尔族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的重要资料。

  《阿凡提的故事》 中国维吾尔族的民间故事。在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吉克等民族中也有流传。是一系列以纳斯尔丁·阿凡提这一机智人物做主人公的故事的总称。这些故事多以聪明智慧的阿凡提嘲笑和战胜统治者剥削者为内容,也有部分作品表现了主人公对人民内部某些人缺点的善意讽刺和批评。《阿凡提的故事》集中地体现出人民的爱憎立场和是非观念,体现出维吾尔族群众中蕴藏的乐观、幽默、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至今已在维吾尔族等民族的民间搜集到的作品,达数百篇之多。1958年以来,中国的各出版社已出版维、汉、哈萨克、藏、蒙古等文种的《阿凡提的故事》近20种。

  《突厥语大辞典》 中国维吾尔族的大型语言文学工具书。由语言学家、文学家马合木德·喀什噶里于1072年至1074年间写作完成。书中共收入条目7500余条,内容涉及广泛领域,以极其丰富的语言资料介绍了古代喀拉汗王朝时期突厥人的经济、文化、科学、艺术、政治、道德、习俗等方面的情况。所辑入的文学作品,也相当丰富和有价值,其中包括有若干首"猎歌"、"战歌"、"季节歌"、"仪礼歌"、"情歌"、"挽歌"以及谚语、格言在内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包括一些训诫劝喻双行诗之类的书面文学作品。《突厥语大辞典》在古代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现代维吾尔文的译本。

  《福乐智慧》 中国维吾尔族的古典长诗。作者尤素甫·哈斯·哈吉甫(1018?-?)是维吾尔族的诗人、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在喀什噶尔的喀拉汗王朝供职。《福乐智慧》以阐发治国兴邦之道为主题,于1969至1970年完成,被作者奉献给当时喀拉汗王朝的君主。这部长诗的维吾尔语音译题目为《库达德库·比力格》,意为"给予幸福的知识",是一部主题鲜明的政治劝喻诗。作品塑造了国王"日出"、大臣"月圆"、"月圆"之子"贤明"和苦行僧"觉醒"共 4个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言行,展示了作者呼吁正义、追求幸福、崇尚知识和希望君主以善德安邦的思想主张。《福乐智慧》正文有诗1300余行,按照维吾尔族传统的阿鲁孜诗律,以双行体的形式写成。作品流传至今有3种不同的早期抄本,分别存于奥地利、 埃及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中国出版的《福乐智慧》,主要有1984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由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主编的拉丁字母原文转写和现代维吾尔语诗体译文的合刊本,以及1986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由郝关中、张宏超、刘宾译的汉文本。

  《艾里甫与赛乃姆》 中国维吾尔族的民间叙事长诗。故事大意为:艾里甫和赛乃姆分别是丞相的儿子和国王的女儿,二人出生前曾被各自父亲指腹为婚,长大了彼此也培养起了纯真的爱情;后来丞相死去,艾里甫家道转向贫贱,国王便撕毁婚约,并将艾里甫流放他乡,最后,艾里甫和赛乃姆为了爱而双双殉情。作品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歌颂忠贞爱情、追求生活幸福的精神世界。这篇长诗的故事原型起源于古代中亚地区,后来不仅在中国的维吾尔族中间有多种异文流传,同时,在中亚的乌兹别克、阿塞拜疆、土耳其等民族中也有流传。

  鲁提菲 (1366-1465) 中国古代的维吾尔族诗人。原名艾拜都拉。 据多数学者推测,他出生于喀什噶尔,一生中的大半时间在呼罗珊汗国的首府亦鲁(今阿富汗的赫拉特)生活。鲁提菲是一位可同时用波斯文和维吾尔文写作的"双语作家",其创作领域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门类,完成有20多部著作,但迄今仍能见到的只有《鲁提菲集》与《古丽和诺鲁兹》(前者是收有 300多首抒情诗的诗集,后者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他的抒情诗多为格则勒体的爱情诗,以各种艺术手段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诚和坚贞,具有鲜明的进步性。《古丽和鲁诺兹》根据民间传说改写而成,以纳沃夏德王子诺鲁兹与法尔哈尔公主古丽的爱情发展为主线,展示了作者希望人间充满正义与和平的美好理想。鲁提菲以其诗作中体现出的高度的思想、艺术及语言造诣,在维吾尔族的文学史册上享有声誉。

  翟黎里 (1674-1759) 中国古代的维吾尔族诗人。本名穆罕默德·斯迪克。 出身于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的贫苦农家,曾就读于宗教经文学堂。自青少年时代起,即热衷于文学艺术活动。40岁时,因认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尚不成熟,离开家乡,到噶什喀尔与和田等地远游。这次远游,使他对广大人民的生活困难有了深入的体认,也使他文学创作中的爱国爱民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翟黎里的诗歌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维吾尔族传统样式格则勒、穆罕默斯、柔巴依等体裁的抒情诗,另一类是分别题为《漫游记》、《四十圣徒传》、《和卓穆罕默德·谢里夫传》的 3部叙事长诗。他的作品,笔法细致,情感高亢,语言优美,贯穿着主张社会正义、抨击黑暗邪恶的思想主旨。

  尼扎里 (1776-1848) 中国古代的维吾尔族诗人。本名阿布都热依木。 出身于噶什喀尔的工匠家庭。曾入经学院读书,对维吾尔族及中亚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较深的修养。平生多数时间以代人抄写或装帧书籍为业,晚年时曾在衙署任过幕僚、在经学院任过教习。尼扎里以创作多产而著称于维吾尔族文坛,至今传世的作品尚有 33000行的《爱情长诗集》、哲理诗作《济世宝珠》和组诗集《穆罕默斯集》等。《爱情长诗集》中收入《法尔哈特与希琳》、《莱丽与麦吉侬》、《瓦穆克与乌卓娜》等12部爱情叙事诗,而在这些诗作中,尤以《热碧亚与赛丁》一篇最为引人瞩目。《热碧亚与赛丁》的创作突破了作为素材的民间传说的局限,将诗人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融入作品,使这篇爱情悲剧叙事诗达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很高层次。

  毛拉·毕拉勒 (1824-1899) 中国近代的维吾尔族诗人。笔名拉孜米。 新疆伊犁人。曾就读于伊犁经学院。青年时即完成了大量的诗歌创作,27岁时将所写的抒情诗共2000余行,结集为《格则勒雅特》,其中的作品,以赞美真挚爱情、抨击社会黑暗和谴责封建礼教为总主题。1875年,毛拉·毕拉勒创作了长诗《中国土地上的圣战》,这是一部以伊犁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作品。其后,他还完成了带有强烈的讽喻意味的长诗《长毛子玉素甫汗》和歌颂女英雄的长诗《诺孜古姆》。这位终身贫困却成就突出的诗人,被人们称作维吾尔族古典文学的优秀代表和该民族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黎·穆塔里甫 (1922-1945) 中国现代的维吾尔族诗人。新疆尼勒克人。17 岁时进迪化(今乌鲁木齐)省立师范学校读书,其后曾在新疆日报社和阿克苏报社做编辑工作。他自15岁起开始发表作品,创作体裁涉及诗歌、话剧、散文、文艺理论等多方面。黎·穆塔里甫的文学生涯,深受30年代革命文艺思潮和抗日时期进步文艺主张的影响,其作品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中国》一诗,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挚情感,表达了对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无比愤恨,号召人民投身于反法西斯的伟大斗争。此外,他的代表性作品还有诗歌 《致人民 》、《直到红色的花朵铺满了宇宙》、《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爱与恨》、《冥想的追求》、《给岁月的答复》,剧本《战斗的姑娘》、《奇曼古丽》、《暴风雨后的太阳》,杂文《死前的慌乱》、《皇军的苦恼》等。1945年,黎·穆塔里甫因参加革命青年组织"星火同盟"活动而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并于同年 4月18日英勇就义。

  尼米希依提 (1906-1972) 中国现代的维吾尔族诗人。 原名艾尔米叶·伊里·赛依拉姆。新疆拜城人。曾在喀什汗里克伊斯兰大寺研修多年,对宗教经典和民族文学传统有深入的造诣。1930年开始文学创作,早期的诗歌《巨大的妥协》、《智慧的光辉》、《帕尔哈德与希琳》以及剧作《莱丽与麦吉侬》等,充分体现了诗人向往自由反抗黑暗的进步思想倾向。1942年所写下的《伟大的中国》一诗,以火热的笔触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1945年,诗人投身新疆的"三区革命",又创作了《怀祖国英烈》、《觉醒了》、《黎明的礼赞》等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米希依提又以大量的优秀作品来讴歌祖国与人民的新生。已经出版的诗歌集,有汉文本的《祖国之恋》、《尼米希依提诗选》以及维吾尔文本的《诗选》等。

  祖农·哈迪尔 (1911- ) 中国现代的维吾尔族作家。新疆额敏人。出身于贫寒的家庭,年少时曾就读于家乡的宗教学校。15岁起到乌鲁木齐的中学和农业技校读书,并开始文学创作。1940年到伊宁剧团工作,后参加"三区革命"并任报刊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转入专业的文学创作活动,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等职。祖农·哈迪尔是在维吾尔族现代文坛上率先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并取得了突出成就的作家,1940年写出了反映地主欺压农民题材的话剧《蕴倩姆》,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翻身解放的渴望;短篇小说《精疲力竭的时候》、《教师的信》、《慈爱的护士》和《锻炼》等,展现了现代和当代维吾尔族的社会生活画面。已出版的作品集,有《蕴倩姆》、《锻炼》、《往事回忆》等。

  艾里坎木·艾合坦木 (1922- ) 中国现代的维吾尔族诗人。新疆伊宁人。少年时代曾在煤矿劳动。17岁时入省立师范学校读书,在校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在抗日爱国运动中,以诗歌为武器,号召大众投身于火热的斗争。1944年到伊犁参加了"三区革命",其间写有《你赶走黑夜,撒下曙光》、《一条命》、《心愿》等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等职务,同时继续诗歌创作活动,不仅发表了《北京》、《天亮的时候》、《黑的榜样》等大量的抒情诗,而且还创作了《沙婀黛蒂汗》、《恶魔》等长诗。其代表作,尚有诗歌《月夜》、《岁月与人民》、《重温穆塔里甫的诗》、《心的叮咛》,以及诗歌集《希望的浪涛》、《斗争的浪涛》、《胜利的浪涛》等。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 (1930-1989) 中国当代的维吾尔族诗人。新疆霍城人。 曾在故乡读小学和中学。14岁时即写出了歌颂新疆"三区革命"的诗歌《献给战士大哥》。17岁起任伊犁《前进报》副刊编辑,正式走上文学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和发表了大量诗歌作品,《祖国,我生命的土壤》、《迎来美好的春天》等政治抒情诗洋溢出诗人爱国主义的激情,而另一些爱情题材的诗作则体现着对维吾尔族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已经出版的作品,有诗集《东方之歌》、《和平之歌》、《唱不完的歌》、《祖国颂》、《迎接更美丽的春天》、《铁依甫江诗选》、《春感》等。

  克里木·霍加 (1928-1988) 中国当代的维吾尔族诗人和文学翻译家。 全名阿不都克里木·霍加耶夫。新疆哈密人。少年时代因避战乱而迁居甘肃,曾在酒泉和南京的汉族学校读书。1952年,把维吾尔族诗人黎·穆塔里甫的诗作译成汉文,是他文学创作活动的开始。自50年代中期起发表诗歌作品,当时所写的叙事诗《阿依汗》,反映了本民族妇女命运的历史性变化。其后,陆续出版诗集《第十个春天》、《春之歌》、《克里木·霍加诗选》、《春天·土壤·种子》和《春节带来的诗篇》等。此外,他不仅完成了一系列维吾尔语文学的汉译工作,还将郭沫若等汉族诗人的作品翻译介绍给维吾尔语的读者,并与他人合译了《红楼梦》、《李自成》等长篇小说。克里木·霍加生前曾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新疆分会副主席等职务。

  阿鲁孜诗律 中国维吾尔族的诗歌格律之一。由公元 8世纪的阿拉伯学者哈里勒·伊宾·艾合买德创制,他将阿鲁孜诗律调式归结为16种,并各冠名称。其后,曾由波斯学者再增加 3种。在伊斯兰教传入维吾尔族的前后,阿鲁孜诗律被维吾尔族的古代诗人所接受,并在之后形成了维吾尔族诗歌运用阿鲁孜诗律的传统。阿鲁孜诗律的每种调式中,又有若干变体。这套维吾尔族的诗歌格律,以长短音节的排列与变异来组成各种调式和格式,诗歌因音节交错变化而富有音乐美。维吾尔族的古典名著《福乐智慧》,即采用了阿鲁孜诗律中的"穆台卡里甫"调式。

  格则勒 中国维吾尔族的一种诗歌形式。"格则勒"原为阿拉伯文,以格则勒诗体写作的诗歌多为爱情诗。随着维吾尔族皈依伊斯兰教的过程,格则勒诗体也成为了该民族普遍接受的文学创作形式。这种诗体韵律严格,每两行成一联,每篇诗作可有三联到十二联,第一联两行均须押韵,其后每隔行要押韵,在音律上采取阿鲁孜的诗律规范。在维吾尔族的文学史上,阿塔依、鲁提菲、纳瓦依等,都是写作格则勒体诗歌的代表性诗人。

  柔巴依 中国维吾尔族的一种诗歌形式。"柔巴依"原为阿拉伯文,是"四的组合"之意。柔巴依体的诗歌颇似汉族诗歌中的"绝句"形式,每首四行,一般要在第一、第二和第四行押韵。在维吾尔族接受伊斯兰教之前,柔巴依体的诗作已经出现于该民族的文学中间。自15世纪起,维吾尔族诗人才普遍以柔巴依的名字来称呼这种诗歌体裁。柔巴依体诗歌,体裁短小,其上乘之作往往需要有语言洗练、意蕴深邃的特征。维吾尔族的古典诗人鲁提菲、纳瓦依、翟黎里、诺比提以及当代诗人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克里木·霍加等,都曾创作出许多柔巴依体的佳作。

       
 
 

本栏目各民族图片均采自“中国网 ”的“中国少数民族专栏”,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文章来源: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