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加强文化戍边,长效扶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访全国政协委员范稳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12  作者:王觅

   2016年,记者在赴云南采访报道中国作协“重走长征路”采风活动时,曾与云南作家范稳同行。时隔两年,在全国政协委员的住地再次见到范稳,他仍是一贯的儒雅与亲和。

  谈到今年当选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感受,范稳表示自己非常荣幸,同时这对自己的人生也是一次挑战。“因为你要肩负起这个神圣的职责,对得起‘全国政协委员’这个荣誉称号,因此无疑对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深入生活,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作田野调查,更多地是为了自己的创作进行采访,以作家的眼光、文学的视角考量观察到的种种现象。现在则不一样了,除了写作之外,还要时刻想着能否在政协这个平台上建言献策,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范稳此次带到会上的提案着重关注的是“建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扶持长效机制”,并希望将其上升到“加强文化戍边”的高度。在他看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是包含了56个民族的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是指56个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兴盛。但是,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民族尚处于扶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而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都分布在西部边疆地区,尤其是一些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文明生态发育水平相对较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非常突出。“少数民族要学会汉语书写已属不易,要用文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与理想更是难上加难。任何一个民族的写作者,用自己母语以外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民族文学作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要表现载体,是用文学的形式把一个民族的文明和文化、社会与现实、风俗及风情以及历史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文学经典中,我们总是通过一部文学作品了解到一个民族的过去与现在,并展望它的未来。”

  范稳举例说,西南边疆省份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资源虽然非常丰富灿烂,但能展现新时代新风貌的文艺精品力作却不多见。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已日益发展壮大,在传承与弘扬云南各民族文化中功不可没,在文化戍边、文化软实力输出等方面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依然突出。一方面,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无比热爱,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笔为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讴歌;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起步较晚,所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又受地域、环境、视野、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局限,其文学创作难以有更大的突破与超越。“因此,建立起一整套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及作家队伍扶持的长效机制,力争在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作家,有本民族的传世作品,以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学的繁荣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文化戍边、提升各兄弟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被充分激发出来、展现出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实至名归,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何才能有效建立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扶持长效机制呢?范稳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他表示,希望由国家民委系统牵头,会同相关部门,设立少数民族文学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少数民族作家尤其是少数民族青年作家和少小民族作家的创作培训、文学交流、深入生活、重点作品扶持及出版、作品评论、新人发现等方面。“鉴于大多数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都生活在西部和边疆地区,一些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弘扬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地位、树立他们的文化自信以及国家认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学应实施精准扶持,设立专项经费,制定专门扶持目标,既在每个少数民族推出代表性作品和代表性作家,也加大对文学基础刊物、县乡一级文学工作者的培育力度,让文学更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让文学也能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民族和谐、文化软实力输出等贡献自己的力量。”

  范稳还提到,要鼓励少数民族作者用本民族母语进行文学创作,给予相应的创作及出版扶持,并建立起一套科学专业的评价、激励及评奖机制。此外,建议建立起完整的世界名著和中华文化优秀文学作品的民族语言翻译工程体系,有步骤、有水准、有规模地向各兄弟民族传递代表先进文化的经典作品,并加大民族文化(如一些创世史诗、民间传说)的汉译工作。

文章来源:文艺报 2018年03月07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