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乌孜别克族史诗《从坟墓中生的孩子》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0-20  作者:高国雄 编撰

 

    乌孜别克族史诗。成书于16世纪以前。四百多年来,它广泛流传于中亚至新疆各地,在近东、中东及外高加索等地亦有变种.流传,他们把坟墓中生的孩子看成是伊朗皇帝阿拔斯一世(1585一1628)的同时代人。原著有19世纪末喀山石刻本。20世纪初至中叶,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喀什有维吾尔语译本流传1984年,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新疆分会主办的《遗产》上,刊布了艾尔西丁•塔提力克等人整理、校译的维吾尔和哈萨克语译本。全书三百多页。目前,郝关中同志已将其译成汉文,将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史诗对乌孜别克、哈萨克、塔塔尔和维吾尔等民族的民间文学影响很大。这些民族的许多长诗都是由此演化出来的,至今,仍是民间艺人常常演唱的史诗之一。史诗是以乌孜别克传统风格表现的,韵文与散文相杂,诗的格律是七、八、十一音节的固定格式。史诗描述了15至16世纪中亚和新疆等地,封建王国之间的斗争。主人公坟墓中生的孩子是一个乌孜别克和土库曼的首领。他出生无比奇特,从小就有为国担忧、追求美好、疾恶如仇之心。长大以后,更加智勇双全、刚正不阿不久就成为人民一致拥戴的好首领。他废寝忘食、精心图治,曾使自己的部族人心安宁、生活幸福。但外族统治者却对他的国家垂涎三尺,发动了侵略战争。这时,他一马当先,率领自己精心教导的四十个(约数,意很多)武艺超群的勇士迎击敌人。在艾斯卡尔山麓的恰姆布力与敌人浴血奋战。战斗非常激烈残酷,而且具有传奇色彩。最终他们取得了胜利,捍卫了自己人民的和平安宁。

    《从坟墓中生的孩子》具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从坟墓中生的孩子是一个高度概括化和理想化的非凡形象,在他身上,寄寓了当时乌孜别克人民处在战乱频繁、残暴黑暗的现实社会中,对和平安定、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这也充分说明,历史上的乌孜别克人民如同其他民族一样,具有高度的社会人生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观;他们总是希望人类社会能沿着美的规律向前发展,而不应该滞留在野蛮、粗俗、愚昧的阶段。这是一部研究15至16世纪乌孜别克民族社会生活和乌孜别克人民文化观念的珍贵遗产。

文章来源:莫福山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古籍举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