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尹湛纳希的小说:《一层楼》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2-09  作者:

作品名称:《一层楼》
作者:尹湛纳希
译者:甲乙木
出版信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这部《一层楼》是根据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四月蒙文本第一版译出的。小说作者尹湛纳希(1837——1892),是我国蒙古族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和诗人,出生在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北票县下府乡)的一个封建贵族家庭里。《一层楼》约成书于鸦片战争三十年后。当时,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反帝反封建,渴望民主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民族民主主义思潮也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尹湛纳希受到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之三十岁后,随着家势没落及个人生活的坎坷遭遇,促使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封建制度的裂痕和日益黑暗腐朽,并对此产生了不满。三十岁后,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惨淡经营二十五年,翻译了《红楼梦》等书,在创作上除完成续撰亡父的遗著《青史演义》外,写出了长篇小说《一层楼》和《泣红亭》,以及若干诗词、杂文、论文。《一层楼》和《泣红亭》是姊妹篇,它反映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世界观,也表现了作者相当的艺术才华。

  《一层楼》是我国蒙古族文学离开民间传说和对历史故事的依附,以当前的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由个人创作而成的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作品。作者从民族民主主义思想出发,对清未封建社会的黑暗糜烂和,阶级矛盾日益加深的现实作了尖锐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如贲侯的冷酷、伪善,笼罩贲府的奢侈荒淫,贲府的青年男女在封建家长制的网罗里的呻吟,贫苦农民在残酷的封建剥削下的挣扎,知识分子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穷愁潦倒后的绝望,都是对整个罪恶的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同时,作者通过现实生活的描绘,揭示了一系列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诸如贫富悬殊问题、土地问题、妇女问题、知识分子出路问题等等,显示了作者较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一层楼》的创作,在注意继承蒙古族优秀文学传统的同时,在学习汉民族文学的优秀遗产方面也作了初步尝试,进一步丰富了蒙古族文学,在客观上对蒙汉民族文化交流起了良好作用。尽管有人指出它有明显的因袭《红楼梦》的痕迹,但作为一种探索,总是应该珍视的。《一层楼》的情节、结构、人物刻划,也是比较严密、生动的,在艺术上有一定造诣。

  但是,尹湛纳希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作家,虽然接受了当时一定的进步思想的影响,但没有从根本上放弃其原有的阶级立场,因而他写的作品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带有他所属的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

  作者在《一层楼》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但他和文学史上所有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样,没有也不可能指出正确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提出贫富悬殊和土地问题之后,他的结论不是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从根本上消灭罪恶的封建社会,却是企图感化诱导地主向农民让步,减轻剥削,劝说统治者也要懂得勤俭。在这里,充分地暴露了作者的改良主义思想。从《一层楼》的形象塑造上,我们也看出作者是如何挖空心思地塑造善于理家的能手,使贲府能够维持其殷富之家的地位。在受压抑的青年主人公身上,作者也没有忘记给他们加上“怨而不怒”的性格。这一切都说明作者对封建制度基本上采取了肯定和保留的态度,当这种制度摇摇欲坠的时候,他感到留恋和惋惜;当他看到封建制度越来越大的裂痕的时候,不认为这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却逆着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去千方百计地给以弥补和修理。当太平天国革命以后,农民革命运动相继展开的时候,这种改良主义思想的反动性就越发明显了。

  在《一层楼》中,我们还看到了作者受了色空观念的影响,过分地渲染了青年男女的情肠愁恨,流露了消极的避世和隐居思想。在序文中更明显表现了没落阶级的颓废思想和宿命的因果报应观念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一层楼》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它所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给以肯定,但也不能无视它所存在的缺点和消极因素。

 

文章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03-11-03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