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6-11-14  作者:黄中祥

 

  《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 

  黄中祥  著 

  民族出版社 (2016年4月1日)

  ISBN: 9787105141708

  内容简介 

    

  本专著是2010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一般项目(10BZW116)的研究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哈萨克族语言文学研究专家,文学博士黄中祥研究员完成。 

  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生成于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于特殊的游牧经济之中。爱情叙事诗反映畜牧生产和生活,成为游牧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游牧文化是哈萨克族祖祖辈辈在特定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爱情叙事诗是再现其游牧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其中蕴涵着游牧民族朴素的哲学思想和纯真婚姻爱情生活的丰富内涵;爱情叙事诗是在浓厚的游牧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的,只有通过游牧文化这个大层面才能展示出爱情叙事诗的真正的文化内涵。本研究成果通过探讨深受游牧文化熏陶的叙事诗的自身特点,揭示草原文学的内涵,展示草原民族的游牧文化。 

  本专著运用文本分析与田野作业相结合的研究原则,采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调查方式,前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乌克兰和波兰等地以及我国哈萨克族居住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了当地的民间演唱艺人,采录了他们演唱的作品。 

  根据民间艺人聚居区域以及民族和部落的分布,分别在不同国别和地区选定了具有代表性调查点,然后按照艺人出生年代、国籍、民族、部落、学艺方式、社会职能、传承方式、演唱形式和内容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共时的分类入座,从中归纳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深入哈萨克族民间调查爱情叙事诗的传承状况,搜集流传在民间的唱本。同时,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德国、土耳其、乌克兰和波兰等国家的大学和科学院所的图书馆、资料室里搜集和查阅了出版发行的爱情叙事诗版本和手抄本,分别与哈萨克、乌兹别克、卡拉卡尔帕克、阿塞拜疆、维吾尔、塔塔尔(也称鞑靼)、土库曼、柯尔克孜(也称吉尔吉斯)、楚瓦什、巴西库尔特、卡拉卡尔帕克、图瓦、嘎嘎吾孜、哈喇恰依、撒拉、哈卡斯、阿尔泰、绍尔裕固等突厥语族文学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座谈,听取他们在爱情叙事诗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交流了学术观点。 

  在研究方法上,运用民俗学、文学和诗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一、同一部作品经过长期若干代艺人的传唱,会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历时唱本;而同一部作品经过同一时期的不同艺人的传唱,会形成具有个体特色的共时唱本。他们来自普通的游牧人家,受生活环境和人文氛围的影响,形成具有游牧生活特色的文学样式,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就是其中之一。本成果对这些唱本进行了历时的分析,基本厘清了其源流和属性将其分为共同、外来和本族三类爱情叙事诗。 

  二、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在创编和演唱文学作品时,追求作品的节奏感,强调作品的个性色彩,形成了明显的区别特征这些特征不但反映了哈萨克族民间艺人的演唱传统和时代背景,而且还再现着口头创作手法和作品的结构特点。本成果在系统分析了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的音节、诗句、诗联和诗段的同时,还对其诗句的韵律进行了归纳。在结构上,晚期演唱的唱本在音节、诗句、诗联和诗段上已经开始松动,出现了一定数量的78个音节组成的诗句以及3455以上诗联组成的诗段;在韵律上,运用频率的次序是喀拉约令、阿依喀斯、曲布尔提帕勒、恰里斯、叶格孜、考斯尔玛和叶里克提等脚韵 

  三、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的情节母题与其形象和情景母题相比活跃得多,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促使母题发生嬗变。本成果对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的母题进行了分类,并对其消失、形成和转换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探讨。从类型上,母题分为根母题和派生母题两类;从组合关系上,母题分为简单、复合和多重复合三种。 

  四、结合热奈特的叙事学分类法,对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的叙述层次进行了分析,将其分为故事外—异故事、故事外—同故事、故事内—异故事和故事内—异故事四类,并据其故事和事件在主题叙述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例论证,归纳为对等性、概括性、多重性、省略性、追述性和预述性等六种。 

  五、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的习得传承方式从早期神秘的被动式发展到后期公开的主动式,从最初的无意识的家传方式发展到后来有意识的诵读方式,经历了一个从神秘到公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习得传承方式不仅因民族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在同一民族内的艺人因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职业修养、所处环境等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形成一些特点。本成果根据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传承方式的特点,将其概括为闻知、诵读和视听三种。 

  在专著的后部分附加了三部作品,分别属于本族、外来和共同三类爱情叙事诗,最具代表性。《萨丽哈与萨曼》由哈萨克族现代知名诗人阿斯卡尔·塔塔乃和艾米音·夏裴阔夫搜集整理,是哈萨克族特有的一部爱情叙事诗,广泛传承于哈萨克族民间。莱丽与麦吉侬》早在78世纪就在阿拉伯民间以故事的形式流传,12世纪后期由著名诗人尼扎米·甘佳伟创作成叙事长诗,从此其不同文字的版本就开始传承于民间。哈萨克文的印刷版本直到1902年才正式问世,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夏凯热木·胡达别尔迪根据穆罕默德·费祖里的版本进行演唱的《阔孜库尔佩西与芭艳苏露》以其形成历史悠久、故事情节丰满、传承地域广泛、版本数量繁多等特点,无论是在哈萨克族独有的叙事诗中,还是在突厥语族所共有的叙事诗中都独占鳌头,在叙事文学及包括哈萨克族在内的整个突厥语族的文学史中占有不可代替的位置,是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的“领头羊”,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相媲美。将这三部叙事诗的原文转写成了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并翻译成了汉文,为版本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叙事诗是哈萨克族叙事文学中的主要门类之一,数量庞大,风格独特,其中爱情叙事诗占据半壁江山,无论从数量还是篇幅上都位居英雄、历史和宗教叙事诗之首。通过对哈萨克族爱情叙事诗的源流与属性、诗句诗段的结构与韵律、母题的类型组合与嬗变、叙述的层次与方式、艺人的习得与作品的传承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和探讨,既揭示了突厥语族及阿尔泰语系叙事诗的特质,又丰富和提升了叙事文学理论的内涵和水准,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概述 

  (二)国内研究评述 

  三、主要资料来源 

  四、调查方式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源流与属性 

  一、共同时期的爱情叙事诗 

  (一)数量特点 

  (二)区域特点 

  二、本民族的爱情叙事诗 

  (一)形成过程 

  (二)语言特点 

  (三)创作风格 

  三、外来的爱情叙事诗 

  (一)源流追溯 

  (二)形成过程 

  (三)创作风格 

  第三章 结构与韵律 

  一、结构 

  (一)音节与诗句 

  (二)诗联与诗段 

  二、韵律 

  (一)喀拉约令韵 

  (二)阿依喀斯韵 

  (三)曲布尔提帕勒韵 

  (四)恰里斯韵 

  (五)叶格孜韵 

  (六)考斯尔玛韵 

  (七)叶里克提韵 

  第四章 类型、组合和嬗变 

  一、母题的类型 

  (一)根母题 

  (二)派生母题 

  二、母题的组合 

  (一)简单型母题系列 

  (二)复合型母题系列 

  (三)多重复合型母题系列 

  三、母题的嬗变 

  (一)新母题的出现 

  (二)老母题的消失 

  (三)母题的转换 

  第五章 层次与时序 

  一、叙述层次 

  (一)故事外-异故事 

  …… 

  第六章 习得与传承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黄中祥,男,汉族,先后在新疆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和土耳其安卡拉大学等十余所国外院校以及国内多所院校的兼职(客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哈萨克、维吾尔等突厥语民族语言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在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波兰、土耳其、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做过学术访问学者。主持完成了1个国际科研合作课题,4个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和8个省(院)级科研项目;为《中国民族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和《简明南亚中亚百科全书》等辞书和志书撰写了200余万字的词条;著有《哈萨克族叙事诗<阔孜库尔佩西与芭艳苏露>版本比较研究》《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哈萨克英雄史诗与草原文化》(汉和哈萨克2种文字)、《哈萨克词汇与文化》(汉和哈萨克2种文字)、《中国民俗大系·新疆民俗》(合著)、《天堑通途·西部交通》《新疆民族语言分布状况与发展趋势》(合著)等十多部专著;在国内外发表了《哈萨克英雄史诗的母题系列类型》《哈萨克族民间吉绕的托勒奥式的创作手法》《哈萨克族的阿肯阿依特斯与壮族歌圩的比较研究》《哈萨克族叙事诗<阔孜库尔佩西与芭艳苏露>的贾纳克版本结构特征》《女书社会功能与传承方式》《哈萨克族摇床歌的功能》等100余篇论文,约1000余万字。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