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满族作家老舍创作论 (一般项目)
项目牵头负责人: 关纪新
起止时间:1996—1997
【主要内容】
在于观察满族出身的作家老舍自幼及长获得的满、汉及西方民族的文化薰陶,结合其逐步形成的极具个性化的写作实践和艺术风格,着重分析包括《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月牙儿》、《离婚》、《断魂枪》、《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等世间公认的作家代表作,指出:老舍作为中国现代及当代文坛的一位巨子,他所具备的多重的民族文化参照体系,对于其达到高度的艺术成功,产生了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作用。老舍出身于少数民族本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他的作品究竟有没有体现与汉族作家不同的民族素质?如果有,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种体现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了老舍取得成功?这些问号,是本课题所涉及的重点与难点。
【最终成果提要】
《老舍评传》
1、在充分注意和借鉴已有老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本课题研究者的特定思路、眼光,全面地重新梳理、总结和描述作家老舍的毕生创作经历,其中特别着意于将老舍作为一位文化型、庶民型的作家来加以观照,重点分析了老舍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写出的《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断魂枪》、《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龙须沟》、《茶馆》和《正红旗下》等代表性作品,循序而细致地观察了老舍极具个性化的写作实践,尤其是对其总体艺术成就、基本创作风格和成败得失规律,做出深入的探讨。结合大量的具体史料,由幼及长、由表及里地剖析了老舍作为一位少数民族 作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受到的满族、汉族乃至于西方现代民族的文化影响,寻绎并提示出作家的民族心理倾向和多重文化素养,在其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相应而确切的体现。老舍的人生轨迹,是与他所出身其间的京城满族下层社会密切关联的,是与他所经历的中国现代和当代社会风云变幻密切关联的,本专著在将学术思考的重心放在老舍作品文本研究上面的同时,也努力把对老舍一生的人本思索融汇进去,从而在老舍的文学世界中,找寻到这位作家有别于其他许多作家的特殊的生命底蕴。老舍刚一诞生,便遭遇了外寇入侵、父亲战死于国难,这在根本上规定了作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生选择;老舍生长于城市贫民之家,他对穷苦人们的深切情感,贯穿在一生的创作中间,对都市下层生活的熟识和状写,成了他的艺术“绝活儿”;而他自幼接受的京城满族文化熏陶,又极有力地引导着他毕生对京味儿通俗艺术风格的追求;老舍的少数民族出身,以及在其成长过程中满民族特殊的社会处境,使他对民族精神文化等创作命题投注了极大的关切,为他终于成就为一位“文化----思想启蒙型”的大作家,产生了重要作用,他在东西方不同国度里的生活经历以及建立在这种经历之上的对世界不同民族精神的思索,又使他取得了成为世界级杰出文学家的文化视野和价值观念。
2.在充分展示老舍个人文学实绩的基础上,挖掘了由老舍所代表的具有优良传统的满族文学,在与汉文学以及世界文学长期交流过程里的自身流变规律,提炼出老舍艺术成功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史上的示范意义和理论蕴涵。老舍的经验证实,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少数民族作家,不应当,也不再可能到相对封闭的民族文化环境中找寻成功之路,要勇于走进广阔的充满异质文化碰撞的天地,在接受外民族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民族文化的内在魅力和外在风采。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学家里面,老舍属于“植根本源----文化交融型”作家的典范性代表,他对本民族文化有骨肉般的体认,并以本民族的文学创造者为基本自识,对自己民族的文学和文化发展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却又在与外民族的近距离接触中,虚怀若谷,大胆汲纳,从而建立起自己以本源文化为基准而又博采众长的崭新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并把这种观念注入创作实践之中。老舍的创作成功还说明,在多民族竞相发展的现今时代,民族文学要走向广大读者,要走向世界,其创作者应当具备一份深刻的文化自省意识,老舍是最早对满族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产生神圣忧思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之一,一生的许多创作都是围绕捡讨民族文化的主线展开这使他的创作获得了强劲的思想骨力,他的这种文学创作思路,将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一代又一代作家产生启示。 全书45.4万字,重庆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3月出版社了该书的台湾版。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