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
“七五”国家重点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08-02  作者:科研处
0

课题名称: 中国史诗研究 (“七五”国家重点)
项目牵头负责人: 郎樱、仁钦道尔吉
起止时间: 1996—2000 

【主要内容】 
     对中国少数民族史诗进行综合性与比较研究,注重史诗形成、发展规律的探讨,加强对于国外史诗理论的翻译、译介。在对我国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及南方原始性史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蒙古史诗群、突厥史诗群及南方英雄史诗群的研究。此项目正在进行之中。

【最终成果提要】 
 

《〈格萨尔〉论》

作者:降边嘉措

全书430千字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格萨尔〉论》按照“中国史诗研究”丛书,编辑体例的要求,在回顾和总结过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吸收自己和同时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宏观上全面地、系统地论述《格萨尔》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并阐述《格萨尔》在藏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本书从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出发,遵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围绕着“《格萨尔》在藏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一主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努力作到言之有物,持之有据,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在纵向方面,从远古的历史,梳理和分析了藏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将藏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划分为自然崇拜(泛神论)、苯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三个阶段。二、提出“雪域文化圈”这样一个概念,进而分析了藏族文化的内部结构,指出藏族文化内部存在着“两种民族文化”,它的主要特征是“三足鼎立,三元汇合。”即由领主贵族文化、僧侣文化和民间文化三个部分融汇而成。领主贵族文化,又可称作官家文化,或统治阶级文化,与之相对立的是民间文化。三、本书用较大的篇幅,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分析和阐述了《格萨尔》说唱艺人在史诗传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和贡献。 此外,对《格萨尔》所反映的古代藏民的灵魂观念和巫术活动,部落联盟和部落意识,苯教和佛教之间残酷的教派斗争及其对藏族文化发展的影响,都作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

《〈江格尔〉论》

作者:仁钦道尔古

全书334千字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作者运用多次到新疆、内蒙古实地调查所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并系统地掌握了中、俄、蒙三国出版的全部文本、演唱信息、演唱艺人传略和其他相关资料,参考了各国著名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将《江格尔》放在整个蒙古文学、蒙古语族英雄史诗,乃至放在北方民族英雄史诗的大背景下,探讨了《江格尔》及整个蒙古英雄史诗的形成发展规律。作者将长篇史诗《江格尔》与数百部蒙古中小型英雄史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各类史诗的共同核心,即史诗情节框架所组成的母题系列,并根据这种史诗母题系列的内容、数量和排列方式,把整个蒙古英雄史诗分为单篇型史诗、串联复合型史诗和并列复合型史诗三大类型,论证三大类型史诗标志着蒙古英雄史诗的三大发展阶段,《江格尔》是在第三阶段上形成的并列复合型史诗,它是在蒙古古老的英雄传说及单篇型史诗和串联复合型史诗的基础上形成的长篇英雄史诗。作者以文化渊源、社会原型、词汇与地名、宗教形态、早期江格尔奇的传说、卫拉特人的迁徙史和演唱艺人的出现等七个方面的论据,提出《江格尔》是在15—17世纪上半叶在新疆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一带形成为长篇英雄史诗。

    作者还分析了活态史诗生存的条件。只有具备史诗演唱艺人、喜爱史诗演唱的听众以及从古代以口头传承下来的史诗等因素,活态史诗才得以存在。对于这些因素,作者也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玛纳斯>论》

作者:郎樱

全书404千字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玛纳斯》论对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该著作分为三篇:

    上篇是口承篇,此篇着重论述了口承史诗《玛纳斯》形成、变异、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论述了史诗演唱艺人及听众在史诗形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能动作用;

    中篇是文本篇,此篇论述了《玛纳斯》的美学特征及叙事结构与特点;

    下篇是比较篇,此篇将《玛纳斯》与东西方史诗进行了比较研究。

    此专著是作者在深入柯尔克孜牧区,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资料丰富、详实,论述清晰有据。

 

《南方史诗论》

作者:刘亚虎

全书334千字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本书论述了南方彝、苗、壮、傣等30多个民族的原始性史诗、英雄史诗、迁徒史诗的各种传播形态、源流、文本、类型、形象、艺术特点、文化根基、与其他民族史诗的比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多学科价值等。

    南方史诗具有分别在祭祀仪式、生产征战环节、人生礼仪、娱乐场合演唱的传播形态,各具有不同的功能。早期的原始性史诗的胚胎是关于图腾、求同的欲望和“神秘互渗”的思维,随着形式对目的的不断超越而从祭词不断发展到史诗。

    家长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初期分别出现了英雄史诗。原始性史诗表现了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早期创造等,英雄史诗反映了过渡时期“强者作了主、弱者降为奴”的征服掠夺战争和后期民族统一战争。它们包含奇孕、洪水、化生、射日、考验、离合等各种类型,塑造了图腾、始祖、与自然斗争英雄、部落征战英雄等各种形象,具有象征、隐喻、实与幻交替叠印等各种艺术表现特点。

    它们的文化根基是南方民族山地农耕文化、群体文化、神巫文化、口传文化等,在与其他民族史诗的比较中鲜明地体现出这些文化特质。它们的原始意象、叙事形态不断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重现复活,具有永久的魅力和多学科的价值。

《<江格尔>与蒙古族宗教文化》

作者:斯钦巴图

专著:243千字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她以其惊人的规模,独特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文化价值震撼了世人,《江格尔》研究也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综观《江格尔》研究史,有关这部史诗与宗教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受人们关注但研究最为薄弱的问题,其中有很多重要的问题需要人们去研究和解释。本书分上、中、下三编全面、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江格尔》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上编克服了以往研究局限于《江格尔》文本研究而忽略史诗演唱民俗的缺陷,从演唱民俗入手,结合史诗文本内容,探讨史诗 在部落社会中的功能、地位、史诗与部落宗教的紧密关系,勾勒出史诗早期的宗教——文学的总体发展脉络,并在这一总体发展过程中解释了围绕史诗的各种文化现象,这是以往研究所没有的。尤其是在《江格尔》序诗与古代突厥 蒙古祖先祭祀歌之间进行的比较更具学术意义。

    在中编,作者着重探讨了作为原始本土宗教和构成蒙古文化原生态的萨满教对史诗《江格尔》所起的作用。作者运用大量的例证证明了萨满教宇宙观对史诗叙事时空的决定性影响,更以大量的证据证明萨满教观念构成了史诗艺人在安排史诗人物活动,组织故事情节时的信仰依据、道德依据和民俗依据,构成了他们严格遵循的一种创作原则。书中对史诗中表现出的萨满教观念的具体分析非常深刻,独具特色。

    在下编中重点探讨了三个了问题,一是萨满教宇宙观和佛教宇宙观在史诗中的重叠以及史诗人物的萨满教和佛教的双重特征,二是史诗《江格尔》中的佛教形象的佛教观念,三是佛教僧侣和佛教寺院对《江格尔》流传的影响与作用,指出《江格尔》基本形成以后传入蒙古地区的佛教的影响在史诗中趋于得到强化。

    该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论据确凿,分析深入,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文章来源:本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cel.css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