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08-13  作者:巴莫曲布嫫

 
    彝族史诗“勒俄”(hnewo)的口头演述除了在毕摩的宗教仪式中可以得到“片段式”(the rhapsody)的观察之外,作为口头民俗事象则在婚丧嫁娶仪礼活动中表现得更为彰显。换言之,史诗在民间的口头传播和接受,大多通过婚礼和葬礼中的“克智”(kenre)论辩得以世代承传。与此同时,“勒俄”作为凉山最为古老的叙事艺术,也与其它口头文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联,尤其是克智论辩本身也高度整合了各种口头艺术样式,史诗演述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表演环节。鉴于强调将史诗“勒俄”的口头演述置于其自身的文化语境中去加以研究的重要性,本文立足于本土口头传统的历史传承,说明民俗生活中的“克智”论辩的表演情境,描述口头论辩的基本言语方式,阐释建立在一种双向对话关系之中的史诗演述及其口头艺术的实践过程,进而追踪两代史诗演述人群体的主体性角色、历史风采与现实状况,并在表演环节上来讨论演述人的传承问题与史诗异文研究的某些学理性关联。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概念上对“克智”口头论辩活动相关的方语汇和专用术语进行了重新的界定与阐释,并转换为系统的学术表述;同时针对不同表演情境中的“克智”论辩活动,从论辩方法、论辩程式、话语风格、竞争性质等有关这一表演艺术的基本环节着手,阐述了始终建立在双向对话关系中的史诗演述及其运作方式。第二部分着重探讨口头论辩与史诗演述的双重表演结构:其一,基于口头论辩这一特定的民间言语艺术及其口头传播─交流模式,从克智论辩过程的嘎基(路下方)和嘎哈(路上方)互为区分又互为关联的两个表演阶段中,分析即兴辞辩与史诗演述之间的交互联系;其二,对“格比”(gebi 即兴辞辩)与“玛子”(mazy 史诗演述)这两个关键性术语作出的解析,从论辩话语的内在实质与外在形式,揭示即兴辞辩与史诗演述的运作机制;其三,结合实地的田野观察资料,沿着民间话语及其相关语汇的线索,对两个赛段的论辩过程作出较为系统的比较和分析,以厘清口头论辩传统中同时出现的两种话语风格及其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界分,从而进一步理解史诗“勒俄”的演述传统、叙事原则和口头性本质。第三部分,通过追踪史诗演述人这一特定的传承人群体,进而逐步深化我们对史诗传承人群体及其内部的互动、史诗演述者个人的表演能力、创造性潜能,以及对史诗演述的“变”与“不变”,乃至史诗异文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文章来源:《民间文化论坛》2003年6期,2004年第1、2期连载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