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年会】“世界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少数民族文学的影视改编”专场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8  作者:和丹清(云南大学)周圆圆(湖南大学)

  “世界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少数民族文学的影视改编”共有四场讨论, 27位学者发言。 

   

说明: 第一场 会场 5 

  图为第一场讨论现场 拍摄者:和丹清) 

  第一场讨论由罗庆春主持。汪立珍(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反思》探讨了国内民族院校不同于主流比较文学学科的格局与我国民族院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优势,对不同民族、语族、语系间的文学比较研究及学科设置提出了思考。孔占芳(青海师范大学教授)的《万玛才旦电影主题探析》从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眸、对现代化的浸入直面剖析、对融入现代文明世界的愿景与引领三方面对万玛才旦的电影进行了主题探讨。马慧茹(北方民族大学教授)的《多媒介背景下回族文艺的传播特征》认为多媒介时代的回族文艺面对信息大潮的冲击,呈现出生产主体多元化、创作内容短平快、尝试对接资本市场、受众主体意识凸显等特征。张中旭(中央民族大学)的《论新时期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的生态叙事》论述了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的生态叙事特色,同时指出少数民族动画的生态叙事尚不成熟,需要加大研究与评论力度。迪丽达尔·阿卜杜马那普(西北民族大学)的《中国—维吾尔文学与中亚地区文学关系的研究》认为从中亚翻译过来的丰富文学名著成为了当时人民的精神寄托,不仅为现代维吾尔文学体系形成提供了经验,也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薛育赟(西北民族大学)以《<罗摩衍那>传入中国傣族地区的时间路线研究》为题梳理了傣族地区与印度进行地域交流的可能情况,提出了一条被忽略的重要文化交流通道——川滇缅印通道。      

  第二场分组讨论由黄南津主持。董秀团(云南大学教授)的《论印度佛教对白族民间故事的影响》佛教传播与大量梵僧故事的流传,以及对白族龙故事的形塑方面论述了印度佛教对白族民间故事产生影响。罗文敏(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的《基于统计分析的<格萨尔><伊利亚特>形态研究》认为《伊利亚特》更重视“叙事性”,而《格萨尔》更重视“抒情性”。李国德(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的《可能世界叙事学视角下虚构世界特征研究——以<江格尔>为例》认为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是历史叙事和虚构叙事的典范,作品的虚构性突出,细节密度较大。余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的《丑丑<云上太阳>叙事策略研究》认为此影片的导演利用剪辑技巧和蒙太奇手法对片段的画面进行处理,使之构成完整的时空复合体,从而创造一种非连续的连续性。贾慧教授(河套学院)的《电影<狼图腾>的美丑对照审视》从电影叙事与美学观照的角度切入,对电影<狼图腾>的美丑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三场发言由北方民族大学左宏阁教授主持。卡丽比努尔·吐尔逊(西北民族大学)《试论维吾尔民间故事<勇士秦铁木尔>中的“禁忌”因素》一文认为“禁忌”隐藏着丰富的文化现象和心理层面,《秦铁木尔》正是由于其自身所带的禁忌而带有丰富的文化和心理层次。孙胜杰(哈尔滨学院教授)的《文化·生命·救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羊”书写》认为对“寻羊”的叙写是对少数民族文学中文化冲突困境的探寻,对“向死而生”的羊的重复叙述是对少数民族生命信仰的呈现。王玉(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当代文学在新疆跨语际传播的意义、问题与出路》从新背景下对跨语际传播的再认识、当下跨语际传播与接受的现状与问题出发,提出了解决目前困境的建议。罗燕萍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以《宋代园林的诗学与诗史意义》探讨了宋代园林与宋代文学的关系她以园林空间及园居生活对宋诗的生成作用、园林审美体验与宋诗的诗学意义。肖太云博士(长江师范学院)的《土改书写的“动”与“静”:沈从文的“变”、“赎罪”与“不变”》认为涉及土改的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内蕴含了沈从文的情感律动、心灵轨迹,是他后半生人生的真正开启点,具有完成和开启的时间及生命意义。张兆芹(中央民族大学)的《<苗族史诗>英译的程式分析》指出语词的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句式的排比和递进平行程式的英译为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和有效的借鉴。吴侠(广西民族大学)以《少数民族文学在当代的影视作品中的改编与出路——以<百鸟衣>为例》认为少数民族文学改编当代影视剧的出路是要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要减少不同文化背景受众观看时的“文化折扣”。陈莉(广东金融学院)的《他者视角下少数民族原始文化的命运――电影<青春祭>解读》认为现代文明围困下的原始文化出路在于:文化的多元对话、理解与共存。吕昕阳(中南民族大学)的《长诗<百鸟衣>影视改编得失初探》认为此影片成功在立意与时俱进、故事内容更加完善、故事情节更有逻辑、民俗事象得到增添,而缺憾体现在遗失壮族特色山歌、语言过于书面化与人物名字的粗糙上。贾馥瑞(西北民族大学)以《浅论藏族题材电影中的审美意象》从藏民所生活的以雪域高原为背景的地域环境、以依生自然为目的的民族习俗及以藏传佛教为根基的精神信仰三方面入手对藏族题材电影中的审美意象进行分析。 

           

说明: IMG_20171112_100323

  (广西民族大学陆晓芹教授发言 拍摄者:和丹清) 

  陆晓芹(广西民族大学教授)以《麽(Mo):壮族与东南亚相关民族历史关系研究的重要支点》认为“麽”(Mo)在壮族与东南亚相关民族传统宗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提出在历史文献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以不同民族的“麽”(Mo)为支点,有助于深入了解壮族与东南亚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关系。阿曼古丽·衣明(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的《多种文学环境中20世纪维吾尔文学》梳理了20世纪维吾尔文学与俄罗斯文学、与汉文学的接触过程,结合维吾尔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成就展现了维吾尔文学在多边交流中的发展情况。 

  第四场会议由湖南大学黄蓉副教授主持。马豪杰(西北民族大学)的《苦难叙事中的多维精神建构》一文论述了次仁罗布的小说创作特点,指出次仁罗布的苦难呈现指向了对存在的终极叩问,使小说超越了地域、民族、国界而具有了阐释的丰富意义和价值,在自然生命的维度上表达出天人合一的艺术追诉。金传胜博士(扬州大学)的《论阿来创作的身份书写》以阿来为具体个案从身份认同理论出发讨论了身份问题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安琪(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生)的《对新时期蒙古族作家非母语写作现象的思考》从非母语写作对于作家、读者与批评家、社会的关联出发进行阐释,对蒙古族作家的非母语创作意义进行了较好的分析。钟会兰(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哈尼族创世史诗<十二奴局>的几种异文比较》通过对《十二奴局》不同异文进行的母题分析来阐释不同异文之间的联系。 

   

  综述作者:和丹清(云南大学)   周圆圆(湖南大学)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