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年会】“地域写作与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专场综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8  作者:胡若楠(湖南大学) 和亚梅(北方民族...

现场6

  (第二组讨论现场 和亚梅摄) 

  本小组共有四场讨论, 27位学者发言。第一场由曹萌教授主持。杨红(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论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志写作――以阿来与潘年英创作为个案》以阿来、潘年英为例指出新时期以来(主要指20世纪末以来)部分少数民族作家自觉地以民族志的写作方式书写本民族文化。牛学智(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特色之上的普遍性反思 ——关于藏族小说家严英秀的小说创作》表示严英秀小说是一种可以倡扬的女性写作经验,并反思了民族等特色之上的普遍性问题。胡沛萍(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论当代藏族小说中的女性打工者形象》表示藏族女性打工者形象的出现,丰富了当代女性文学的题材。吕萍(长春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所教授)《当下作家笔下的萨满文化书写》指出当下许多作家作品中都反映了萨满文化中所信奉的“万物有灵”观念,对于保存萨满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汤志辉(湖南大学文学院)《新文学的生产与传播:老舍在齐鲁大学(19301934)》指出老舍在齐鲁大学期间的活动为新文学进入现代大学体制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反映了过程中的艰难。 

  第二场讨论由杨彬主持。魏永贵(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历史,现实与多样的发展可能:2016年内蒙古文学创作论略》表示2016年内蒙古文学不论是文学外部环境的经营,还是文学内部的探索都表现出蓬勃多样的发展可能。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马明奎(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生态本体:从解构到建构的神性联结――张泽忠中篇,<蜂巢界>的一种生态主义阐释》对张泽忠小说《蜂巢界》进行了文本分析,认为作者在试图建立生态叙事的核心命题本体性神性。李长中(阜阳师范学院教授)《“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书写”——<风马>及其他》以“跨的边界与越界”为话题,谈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界”的问题。少数民族书写文化既是为了在现代化过程中寻找出路,也是为了校正他者对本民族文化的误读。马绍英(青海民族大学教授)《当代藏族作家的活佛转世叙事考察——以安多地区三位作家的三部小说为例》对三位小说家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指出他们作品重要不同的主旨、内涵。冯晓燕(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藏地空间叙事中藏族精神的多元呈现――龙仁青小说创作的特质和叙述方式》指出龙仁青的小说立足安多藏区空间进行叙事,进行“在地性”的书写。 

   

黄蓉 

  (学者发言 和亚梅摄) 

  第三场讨论由魏永贵主持。曹萌、张剑钊(沈阳师范大学民研中心)《尹湛纳希对近代以来东北蒙古族作家的影响》指出尹湛纳希及其作品对近代以来东北蒙古族作家的影响,以及对草原和人物的热爱等。徐琴(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历史的记忆,灵魂的探求――评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的长篇小说<祭语风中>》指出次仁罗布的写作直抵灵魂的彼岸,是对心灵的守望和灵魂的探求。叶立群(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论辽宁蒙古族作家创作的民族学价值――以尹湛纳希、玛拉沁夫、萨仁图娅为主要考察对象》认为辽宁蒙古族作家所的文本,内蕴着深刻的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他们的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祁晓冰(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帕蒂古丽的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创作》认为作家所体验的的困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作家的追寻之路即是其文化认同的过程,其寻根之路有独特的预示。阿布都外力·克热木《从维吾尔现当代文学中的爱国主义诗歌来看维吾尔族的祖国认同》指出祖国认同是在国家认同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的一种心理倾向和精神归属,而维吾尔文学中爱国主义题材的优秀诗篇十分突出。黄蓉(湖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创伤体验与席慕蓉的族性书写》指对蒙古民族的误解和偏见,不仅成为席慕容刻骨铭心的民族创伤体验,也赋予了她的族性书写更复杂的面貌。魏春春(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伫立在桑多河畔的沉默守望者――甘南诗人扎西才让诗论》指明了扎西才让作品的写作方式,认为其诗歌创作隐约彰显着甘南诗人群的写作姿态。 

   

陈思广老师主持 

  (陈思广教授主持第四场讨论  和亚梅摄) 

  第四场讨论由陈思广主持。周锦国(大理大学文学院教授)《白族女诗人成因探析》指出大理白族地区数百年间白族女诗人这一少数民族地区较有特色的文学现象,并指出其形成原因。任淑媛(宁夏大学教授)《西北偏北的城乡选择――近年来宁夏作家的小说创作述评》指出宁夏作家小说创作题材的本土化上;同时对宁夏作家所存在的单一性等问题进行了反思。栗军(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青藏高原的文学地理世界——以次仁罗布、万玛才旦、格绒追美文学创作为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梳理和解读了作家们所展示的青藏高原的文学地理世界。郭景华(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地理学视域中的新世纪湘西历史叙事――以<湘西秘史><巫师简史><铁血湘西>为例》着重阐述了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中湘西历史书写的承继和新变,并初步衡定其价值和意义。李莉(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地域写作与文化表述——以少数民族乡土文学为中心》指出少数民族作家的乡土小说是充满审美想象的地域文化小说,可以能提高人们对地域文化的审美感知。石丽芳(广西民族大学讲师)《待到风景都看透――小议严风华散文集<一座山,两个人>》指出作家在寻求心灵的慰藉、获得精神的宁静,但也不可避免的具有深重的避世思想。丁琪(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当代蒙古族小说:以游牧文化魅力彰显文学特色品质》认为当代蒙古族小说是民族意识与地域文化融合的结晶,在文化的互动中,形成了一种凝聚多元的独特性。曲圣琪(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扎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女性书写――论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叙事》通过考察采用汉语写作的少数民族女作家群,和汉族女作家笔下的少数民族叙事,来审视“女性主体意识”与民族话语资源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乔亚楠(中央民族大学的硕士生)《故乡森林的守望者、民族文学的狩猎人——拓拔斯<最后的猎人>、乌热尔图<一个猎人的恳求>比较研究》阐述了拓拔斯、乌热尔图的写作特点。冉石卉(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生)《小说集<长河>中的对立模式及其文化意义探析》提出了《长河》三种对立模式的实质是现代文明对乡土社会的冲击与浸染、女性意识对男权文化的反遮蔽与被遮蔽以及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嬗变。 

综述作者:胡若楠(湖南大学) 和亚梅(北方民族大学)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