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美术馆展出罕见清代皮影珍品(图)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6-05  作者:搜狐文化
    搜狐文化讯 今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之影戏华彩——中国美术馆藏皮影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17000余件皮影中一批罕见珍品第一次得到集中展出,并邀请民间皮影剧团来馆演出三天皮影大戏。时值六一儿童节,许多家长带着小孩来免费看展览和皮影戏,馆内展厅非常热闹。

  展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中国美术馆一层4号展厅展至6月13日,展出20件套皮影;第二阶段,7月10日至8月10日,增补一批作品整体移至五楼继续更大规模地展出。届时五楼的三个展厅根据地域分别展出陕西皮影、北京皮影、辽南、山西河北四川等地皮影,作品近40件套。作品以陕西东路风格为主,兼及陕西西路、山西、北京、唐山以及辽宁等地的皮影作品。创作年代以清代作品为主,造型古朴,刻工精致,人物俊美。题材有古典文学改编的传统戏曲,如《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大闹天宫”。《三国演义》中的“凤仪亭”、“三顾茅庐”。《白蛇传》中的“断桥”、“水漫金山”等片断。还有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 “秦英征西”、“人面桃花”和亦人亦猴的的“猴王出巡”以及神话传说的“八仙过海”、“混元盒”等。

  展览中的皮影头茬还有北京清代礼烈亲王府、果亲王府、车王府、庄王府的遗物,其中礼烈亲王府的皮影是接收明代遗留下来的,尤为珍贵。清代中叶,京城皮影戏曾经异常火爆,不少王府不惜重金购置戏箱,兴起“养班”之风。地位显赫的“礼烈亲王岱善府”中就养着八位食宿兼备,每月关银八两的皮影艺人。此外,“果亲王府”、“车王府”、“庄王府”、“怡王府”、“肃王府”、庆王府“、“端王府”、“恭王府”等都有自己的影戏班,直到辛亥革命清王朝覆灭,北京皮影由鼎盛走向式微。清末各王府的大批皮影流失海外,幸运的是中国美术馆藏有王府皮影的部分珍品。

  展览展出大量皮影头茬、皮影图稿、影卷、刻制工具、民间影戏班的影箱、影包、演出用的锣鼓铙拔等实物及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全方位展现璀璨的皮影文化。

  6月8日至10日,中国美术馆还特别邀请冀东昌黎向东民间皮影剧团来馆演出三天皮影经典剧目,每天上下午各演三场。昌黎向东民间皮影剧团是冀东很有影响的民间皮影社团,团长张向东先生是皮影表演艺术大师齐永衡的徒弟,技艺高超,15岁时就有“小箭杆王”之美誉。演员演唱时掐着脖子用假嗓唱,唱腔时而高亢洪亮,时而委婉缠绵,假人配假嗓是唐山皮影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重要皮影产地:

  陕西皮影

  陕西皮影又称 “牛皮娃娃影”或“隔帘说书”,几乎遍及全省。在造型上,主要分东、西两个流派,以咸阳为界,以东的关中地区包括渭南、华县、华阴、大荔、朝邑一带为东路皮影。其影人小巧精美,约28厘米,装饰严谨,妩媚秀丽,色彩明快,唱腔有“老腔”和“碗碗腔”,华县李占文为东路皮影的杰出代表人物;咸阳以西的汉中地区包括宝鸡、岐山、乾县、礼泉、兴平、风翔、陇县一带则为西路皮影。影人较东路的大,约40厘米,通天鼻梁,

  唐山皮影(滦州影、又称冀东皮影)

  唐山皮影源于乐亭滦县、昌黎一带,历史上属古滦州,亦有“滦州影”、“乐亭影”、“老奤儿影”之称。由于乐亭影使用驴皮,也叫驴皮影,因驴皮透明柔韧,结实耐用一直沿用至今。

  唐山皮影人物造型匀称优美,刚柔相济,装饰华丽。尤以面部造型丰富夸张,如旦角的瓜子脸,通天鼻,“环勾眉眼”;净角的额头前突呈弧形,浓眉大眼,刻画精致,生动传神。影人行当分生、旦、净、髯、丑。

  北京皮影

  北京皮影历史悠久,由于传入的源头不同,形成东、西两派。相传明永乐年间,甘肃兰州和华亭的皮影戏传入河北涿州,唱“老虎调”,影人高达50多厘米。人称“涿州大影”。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北京举行“百戏大汇演”,进京参加演出,后与北京早期的“梆子佛”皮影融合。班社多集中于西城的新街口到宣武门一带,故称“西城派”皮影。大约明末清初 ,流行于冀东一带的“乐亭影”传入北京,因班社多集中在东城的东四牌楼到崇文门一带,称其“东城派”皮影。西派(涿州影)雕工精细,刻画入微,色彩典雅;东派(滦州影),造型夸张,民间色彩强烈,线条流畅;两派各有所长,然均古朴凝重,生动艳丽,京味儿浓郁。其影人较小,一般只有25-30厘米。

  辽宁皮影

  又分奉影和辽南影。奉影:是指滦州影在明代传入辽宁的西部,并形成了以奉天(今沈阳)为中心的奉影。当时,新兴的满洲贵族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都要集“百戏”艺人,献艺欢宴王公大臣,这给皮影戏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奉影的造型别致,旦角的脸型都是圆形,清秀俊俏,眼睛更是妩媚动人。净角的脸型轮廓硬挺,富有刀味,特别是眉与眼之间雕空,在影幕上呈现出一块空白,更突出了人物的眼神。影人施色富丽堂皇,很有概括力,在道具、布景制作上,富有创造性,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

  辽南影:流行于辽宁省南部的皮影。明末由冀东传入,分布于海城、盖平、岫岩、凤城营口大连等地区。它一改“奉影”简练大方的风格和大刀阔斧的刀法,而代之以细腻华美的图案和精雕细刻的刀法。影人头部的线条流畅圆润,眉、眼刻画生动传神,色彩淡雅多变,装饰效果强,尤以表现室内陈设、人物发式、服装等写实性较强,层次也交代得一清二楚,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山西皮影

  主要分为南、北两路。南路即晋南皮影,分布在侯马、运城临汾、新绛、曲沃等地。明末清初,陕西东路关中地区的影戏班与晋南影戏班交流频繁,造型受陕西东路皮影影响,影人高约33厘米,刻工精致严谨,装饰性强;北路即晋中皮影,分布在孝义、文水、广灵、代县、灵丘等地,刻工精美,色彩醒目,晋中皮影早期使用“纸窗影”后改为“纱窗影”。山西皮影选料考究,多用小口齿的母牛皮。唱腔种类繁多,其中包括晋南碗碗腔、孝义皮腔、眉户腔、上党梆子等。

  河南皮影

  河南皮影主要分布在豫南和豫西等地区。其历史悠久,北宋东京汴梁(今开封)就有许多街口置“小影戏棚子”。相传,南阳桐柏皮影始于南宋,当时金兵南犯,岳飞率军驻扎桐柏,很多皮影艺人仰慕岳飞精忠报国,携皮影传入桐柏流传至今。桐柏皮影线条古拙粗犷,唱腔优美动人。现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杨家将》、《隋唐演义》、《西游记》等60多个剧目。河南灵宝道情皮影可追溯到明代,由最初的“说唱道情”演变为富有灵宝地方特色的道情皮影。主要乐器有四弦、玉箫、月琴、鱼鼓、简板、手板、碰钟等,据说这是传说中八仙人物所用的法器。道情皮影戏的唱腔分官调(喜调)和梅调(哀调)两种。除曲笛外,所有演奏者都是演唱者。道情演唱鲜明的特点就是每唱一句或一段后,众人齐声合唱,且每种腔调都有富于变化的板式,以便适应各种人物及剧情。

  甘肃皮影

  甘肃皮影由陕西传入,主要集中在兰州和陇东一带的平凉庆阳地区。陇东地区的唱腔有眉户、秦腔、道情等。眉户唱腔悠扬,秦腔奔放,其中环县道情最具特色,唱腔高亢激越,婉转深沉,在演唱中尤以“嘛簧”(帮唱)即每唱一句或一段后,众人齐声合唱,极具感染力。影人的造型与陕西风格接近,制作讲究刀法,造型生动,轮廓清晰,色彩厚重,神怪题材是其显著的特征。皮影用料讲究,忌讳驴皮,只用牛皮。

  青海皮影

  青海皮影系由陕西传入,当地人称“灯影子”或“牛皮娃娃”。主要集中在大通、湟中、湟源等地,唱腔和曲牌独特,注重对人物五官的刻画,轮廊多采用直线,粗犷有力,生动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强烈。头大,腰细,臂长,袖宽是青海皮影显著的特征。行当分生、旦、净、末、丑。用料讲究,以小黑毛公牛皮为佳。

  四川皮影

  四川皮影分为川西、川东和川北三个品种,川西皮影又称成都皮影。影人较大,约60公分,造型粗犷简练,人物生动传神。受川剧影响较大,造型和演出自成体系。影身分十三个关节雕簇,影人的头和帽(盔)分开;脸部和胡须分开,手掌与手指分开,最后组合而成。多数影人不专用,演出时可以更换头茬、衣帽,担任多种角色。川东皮影是由陕西华县等地传入,人称“渭南影”。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农村,影人较小,雕簇精细。

  湖北皮影

  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流行区域有天门、改阳、潜江、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外,远到孝感,汉川、应城等县。西部的江汉皮影一般身高72厘米左右,较鄂东皮影要高出3-6厘米。湖北皮影因造型和演唱风格不同,有“门神谱”大皮影、“魏谱”小皮影、“汉口中皮影”之分。“门神谱”皮影主要流行于荆州仙桃、天门、潜江、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孝感,汉川、应城、云梦等地;“魏谱”皮影属于陕西风格,主要分布在鄂西北的房县、竹山、竹溪等地。

 

  代表作者

  李占文(1910-1989)陕西著名皮影艺人,是陕西东路皮影造型的继承者,东路皮影的杰出代表。他17岁开始学刻皮影,技艺精湛。1960年曾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所刻大型皮影屏风《文成公主进藏》。1978年创作《白蛇传》、《宝莲灯》等全景影戏。在日本、美国展出时深受欢迎。他的皮影作品流传于陕西、晋南和豫西等地。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他的部分皮影作品。

  陈昭贤(1920-1984)陕西陇县人,幼年拜千阳皮影艺人李西平为师,从事雕簇皮影艺术。陕西皮影分东西两路,西路以宝鸡、陇县为代表,造型简练、明快,装饰性强,强调不同人物的不同刻画。陈昭贤继承了陕西西路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并有所发展,富有声誉,是当代陕西西路皮影造型的代表。在文革中,他的作品和传世资料全部被毁,他凭记忆描绘了数册西路影人图卷,其中部分图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杨乃全 1934年生,河北玉田人。从小喜爱皮影艺术,因家境贫寒,只能工余偷着学习绘画和雕刻。解放后参加建筑工作,仍坚持自学,经常向“长城影社”皮影艺人李德丰、石文成等请教,技艺不断提高。1959年参加佳木斯民间艺术团,后转到唐山市皮影剧团至今。其作品曾获奖,并参加了美国、法国、波兰、奥地利、德国的展览,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他的部分皮影作品。

  刘季霖 1936年生,北京人,满族,北京西派皮影传人。20世纪50年代,先后师从西派皮影著名艺人路景达、木偶艺人阎殿臣。后任北京皮影剧团编导、美术设计等职。他不拘一格,以西派为主,吸收东派和各地皮影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数十年来创作了大量的皮影作品。同时他还收藏了很多民间影戏班皮影和明清时期古老的皮影,如清代果亲王府、车王府、庄王府的遗物,其中“礼烈亲王府的皮影是接收明末被抄没的,尤为珍贵。刘季霖于2003年将其收藏、创作的503件皮影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

三顾茅庐-陕西东路-清代

[分页]

人面桃花-陕西东路

八仙过海陕西东路-150×320

 

凤仪亭--陕西东路-清代

刘金定招亲-陕西东路

大闹天空-河北唐山-杨乃全--1

太君辞朝-滦州影-清代-105×2

[分页]

断桥-陕西东路

水怪-陕西西路-105×250

水漫金山-陕西东路

混元盒-北京西派-清代-(105×

 

火云洞-陕西东路-105×260

火焰山--陕西东路-120×220

[分页]

猴王出巡--陕西东路风格-刘季

社火-山西

社火-山西-民国

神怪变化---陕西西路

神怪变化---陕西西路

秦英征西-陕西东路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