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的拓荒之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首发式在京举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6-12-26  作者:水草

 

     本报讯(记者水草)12月11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学术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首发式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文化部有关领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首发式,并分别发表评论。该专著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已逐渐形成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全面、整体性保护阶段,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之中。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先后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工作正朝着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入的层面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发展,呼唤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的指导,基础研究理论的深化。在这一背景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主编,8位学者合作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出版发行。
     与会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包含了众多随时代迁延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交通的拓展与延伸,计算机网络的密集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和结集,旅游业发展的持续高涨等,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非常严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多元化,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不同文化系统之间,人类生存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社会需要多元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从2001年召开“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座谈会”以来,连续3年相继举办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组成员在参加一系列保护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来到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深切感到,有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努力做出理论总结。他们参阅大量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和论文,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问题等7个方面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切实为我国正在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宏观思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12-26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