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6-30  作者:UNESCO

撒丁岛牧歌文化——多声部民歌
The Tenore Song,an Expression of the Sardinian Pastoral Culture

时间:2005
国别:意大利
地区:欧 美
类别:口头传统

    持续低音多声部民歌由撒丁牧歌文化中发展而来。它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四声部复调演唱形式。四个不同的男声部称为低音、低音哼唱、麦苏(mesu)。其中的突出特点是低音部和低音哼唱声部的喉音音色。表演者围成一个紧凑的圈,圈中的独唱者演唱一段散文或诗歌,与此同时,其他声部为其伴唱。为了同时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达到完全和谐,歌唱者捂住一只耳朵。
    大部分参加演唱者居住在巴巴吉亚地区和撒丁岛的其他北部和中部地区。他们的演唱艺术深植于该地区的日常社会生活。他们常在当地酒吧里自发地表演,也在一些正式场合,如婚礼、剪羊毛比赛、宗教庆典和狂欢节中表演。
    至今仍在一些村庄表演的古老的持续低音多声部民歌(古称Gosos),已在17世纪早期的典籍(Gosos de sa Figumorisca)中提到。
    持续低音多声部民歌有许多保留曲目,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最常见的有小夜曲和舞蹈歌曲,如木特斯、戈索斯和巴勒斯(the mutos, gosos, and ballos)。歌词既有古代诗歌也有用现代诗歌,内容涉及当今事件,如移民、失业和政治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民歌可以被认为是汇总了传统和当代的文化表达。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