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24-11-06 作者:朝戈金
各位领导和来宾,敬爱的非遗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的会议请来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里的意思很清楚,就是强调在文物文创和文化的事业中,不能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非遗保护公约中有关于非遗的定义和范围的说法,不过这里我们可以把非遗简化为一句话:非遗就是老百姓的知识和实践。
我们都知道博物馆主要是陈列文物的。文物是人类文化艺术创造、工艺水平、科技能力的某种结晶。那我们后来在保护文物之外又推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就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属性上是过程性的,是实践性的,它是在物之外的关于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文化内涵的一种理解。
我们都知道,文物是客观的存在,它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产生在历史中,又幸运地保留了下来,让我们后来者能看到人类往昔的能力,艺术创造的能力,科技的能力等等。非遗不一样,非遗是与当下活生生的人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人就没有非遗。非遗的这种实践性和过程性,让非遗具有了更多的人性的温度。非遗是人民大众的知识和实践,这可以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密切结合起来。我们要去了解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艺术创造和精神追求,所以保护和研究非遗,在今天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文物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文物是物质性的。非遗是理念和实践,所以是活态性的。过去,博物馆主要偏重于物的陈列;晚近我们在谈到非遗和非遗保护的时候,我们就回到了人本身和人的实践性,这就让“物”具有了我们原来所没有观察到或者没有感受到的那样一些维度和特点。比如说,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一件古代乐器,我们看到了“物”;但如何制作、弹奏、欣赏这件乐器,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如果说我们在物之外能看到物的操演和使用,譬如通过由人来演奏乐器,弹奏出悦耳的音乐的时候,我们就理解了为什么在文物保护法之外,还要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我们才会意识到其实“物”只是我们看到的事物的一个方面。
于是,今天的博物馆观览热潮和非遗保护热潮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对人类创造的结果(例如文物)的保护,也看到了对人的活动过程的关注。而且这个过程中是有心灵,有审美观念,有情感表达。当然,非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跟工艺美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看到了具体的成品,比如在座的铜雕大师朱炳仁先生制作了很多非遗的产品,它们是以物的形式呈现的。其实还有很多非遗项目不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的一些口头叙事,比如我们讲的故事,演述的史诗,举办的仪式和表演,这些都不是物,而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实物和意念之间,我们看到了人类活动的复杂性,精神的复杂性。一个文化的魅力,尤其是它的创造力,往往体现在这里。
当下,网红到处都有,自媒体很流行;他们的个性化体验和私人化叙事,与过去集体化的表达方式很不相同,带入了个体的眼光,个人的情感。因为更注重普通人的视角,也就更具有人性的温度。今天我们呈现关于文化和文物的理解,也应该注入更多人文的因素、人性的温度,从而让这些文物变得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富有生命力。
今天我很高兴看到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的成立。以往的文创更偏重于某些特别精巧的物品,也注重这些物品的实用价值。今后在文物、文创事业的推进过程中,可能要更多考虑这个东西是怎么产生出来的。看到的是精美的瓷器,瓷器背后有从高岭土到拉坯到上釉再到烧制等等一系列环节。这个过程以往在文物陈列中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今天有了高技术的加持,去体察这个过程就变得越来越容易。
今后的大趋势应该就是多方面运用更新的技术手段,更全面地、比较完整地呈现人的精神风貌、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的艺术创造的过程。面向未来的文创事业,不仅要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要有一个更长的全过程的发展需求,从呈现物到呈现人和人的活动过程。
晚近一些博物馆就很注重引入体验类活动。比如让观众去参加陶器烧制活动,大家从和泥开始,直到完成器皿的烧造。通过亲身参与制作过程来体验和体会人类创造的快乐,体会如何通过特定的观念给泥土赋予了温度和美。
我眼下特别希望文创联盟今后将传统的制度化的博物馆体系和晚近飞速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结合起来,进而和新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让我们能更好地、确定地、细致地去了解我们的先辈们和我们当代各族人民的伟大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让我们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多少介入到生产的过程中、创造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极大愉悦和满足。同时,各民族的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优秀文化遗产,只有通过更全面的技术手段得以记录、保存、呈现、传扬,我们的文化传承才能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 2024年11月04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