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非遗《公约》十年 传承从大师到个人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3-07-26  作者:记者 曾灵

  成都商报讯(记者 张舒)为庆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主办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暨庆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纪念大会”于昨日至本月16日在成都召开。《公约》各缔约国代表、专家学者等共计3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是《公约》早期缔约国之一

  大会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个十年”为主题,围绕五大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和互动,回顾《公约》产生的历程,总结履约经验,探讨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难、挑战和机遇等,对提升国际社会对《公约》意义、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论水平,为推动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会议将最终形成题为《成都展望》的成果文件。

  据了解,2004年,我国批准《公约》,由此成为《公约》早期缔约国之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认真履行《公约》的态度,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公约》原则和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措,并且在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均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近年来,四川省和成都市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堪称典范。通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是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处紧密合作,四川省和成都市已经连续三届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及国际论坛。

  此次大会是唯一覆盖全球的国际论坛

  据悉,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17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或即将举办60多场庆祝《公约》通过10周年的各类活动。此次在中国成都召开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是上述众多活动中唯一一个覆盖全球范围的、以“《公约》第一个十年”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另外,此次大会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深度参与并主办的纪念《公约》通过十周年的活动。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介绍,中国的“非遗”保护,主要通过全面普查,建立起国家名录保护体系和国家传承人名录公布制度。同时,从“非遗”项目的丰富性、独特性出发,探索和实行抢救性保护、原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不同的有效保护方式,并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今后“非遗”保护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合作。

  嘉宾访谈

  “就像简单到衣服上的一个饰品,也可能成为传递某种非遗文化的载体。”

  ———克里斯汀·库蒂马

  “在非遗的传播中,有时过于强调技艺大师,而年轻人对非遗是否真正有兴趣,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爱川纪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

  非遗是每个人的非遗 不单是大师的非遗

  日本

  非遗重视“活态传承”

  爱川纪子 日本文化厅非遗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处前负责人

  “非遗博览园是个很好的园区,在成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传承着非遗文化。”成都大大小小的老街也让爱川纪子赞叹不已。

  昨日,爱川纪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10年前,她对中国昆曲等非遗项目的保护还存有担忧。“《公约》形成后,这些项目的现状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政府官员也积极做出表率,对非遗非常重视。”

  在日本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爱川纪子很推崇“活态传承”。她认为,在非遗的传播中,有时过于强调技艺大师,而年轻人对非遗是否真正有兴趣,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她认为非遗的传承更应该多元和多重传播,特别是从“大师”到“个人”的多层次传播,这跟本届大会“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有异曲同工之意。

  巴西

  第一个纳入非遗保护的是文身

  安东尼奥·奥古斯特·阿让特 巴西坎皮纳斯大学教授

  参加此次大会,阿让特认为自己增加了对非遗的理解。“大会也是在为未来的非遗保护方案做出新的尝试。”他认为,今后的非遗保护还将依据规定和法律,做出相应的评估和操作。

  而在桑巴和足球都如火如荼的巴西,他们第一个纳入非遗保护的项目是当地土著身上的一种文身。“非常成功,我们和当地民间组织配合,效果很好。”阿让特表示,目前非遗保护他很关注跨文化的保护,“需要精细到细节,建立更好的机制,激发文化的碰撞。”他很希望能和中国有这方面的合作。

  荷兰

  非遗官方保护刚起步

  瑞克斯·史密斯 荷兰richelangue 咨询机构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前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顾问

  史密斯告诉记者,他这次主要作为听众前来参加大会,“荷兰早有成千上万的社会组织在进行非遗保护,很多村庄都有自发组织的非遗保护,但与之相对的是,我们的政府成立相关的机构只有3个月。”

  史密斯之前到过北京,对那里的京剧印象深刻,他还在乌鲁木齐观赏过当地特别的舞蹈。对他来说,这次来到非遗大会,主要抱着学习的态度,“今天还要形成相应的保护名录,对于我们来说,形成很好的保护机构和体制、形成书面文件,都需要相应的经验进行具体的保护和贯彻。”

  爱沙尼亚

  T恤也是传递非遗文化的载体

  克里斯汀·库蒂马 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文化研究教授,爱沙尼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全国委员会主席

  库蒂马介绍起她在爱沙尼亚教授学生非遗文化知识的场景时说,“我们朗诵散文和诗歌,分析谚语和成语,甚至会通过学生穿着的一件T恤来进行。”库蒂马称,学生及其朋友之间,穿着某一种系列的T恤,其实其中就有价值认知的传递,“就像简单到衣服上的一个饰品,也可能成为传递某种非遗文化的载体。”

  库蒂马称,这些都是她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好地认知非遗的办法之一。“就算生活在不停改变,非遗中所承载的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也有深远的意义。”她认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真正感兴趣的是如何把“非遗”这个“过去的东西”运用到现在。

  中国

  不要盲目将非遗项目旅游化

  朝戈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第四单元主持人

  朝戈金已是非遗节的“熟人”,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别于一般遗产最大的特征是情感,除了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比如牙雕等需要专业技艺的大师外,还有大多数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非遗是每个人的非遗,而不单是大师的非遗。”此次参加非遗《公约》大会,他称,“我们需要的是延续,而不是转轨。”让他很肯定的是,提到非遗保护,几乎已经在中国形成了各阶层的广泛认同。 但他认为,当前非遗保护也存在误区,比如片面地强调投入,“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需要投入,更不要片面追求旅游和地方经济,把一些祭祀等非遗项目一窝蜂旅游化,关键是提高民众的关注热情和喜爱程度。”
 

文章来源:成都商报 2013年06月15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