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有温度的文化传承才生动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2-03-27  作者:曹保明

  现在,各地举办的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和培训班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了。有些传承人还被请到课堂,和大学教授一起开课授课,这使我们今天的学院和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这也可以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一种传承力量。

  文化遗产传承人对自己记忆和手艺的传承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虽然他们往往通过一项具体的技术或一种手法,去实现一个目标,或创造出一种产品、艺术品,但是这种产品、艺术品的形成却饱含着传承人自身的生存历程和生存形态的各种情感,这种精神和情感,我们称之为文化传承的立体厚度。这种带有厚度的传承方式,往往来自于基层,以一种质朴和立体的生动式样进入人们的视野。

  前不久,董丛仁老人讲授的草编艺术保护传承见习班开课了,这是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文化保护传承基地为老人举办的一次活动,意在摸一摸底,看看在现代生活的节奏中,历史悠久的草编艺术还有多少生命力。刚开始,报名的人并不怎么多,因为毕竟这种草编艺术已渐渐远离了现实生活。

  可是,让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下来,董老汉的草编学习班已人满为患了。人们把董老汉传授草编手艺的事一一传开,来听他讲课的人挤满了课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董老汉在讲述自己的草编艺术时,往往不知不觉地提起自己的母亲——董老汉的母亲正是靠编草帽才把他养大的。董老汉落泪的讲述,感染了很多学员。

  在这期学习班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的保护和传承,许多人开始爱上这种学习方式,愿意听董老汉讲课。这让我明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不断地挖掘文化的历史,展示文化和生活的关系。

  非遗的传承,绝不单单只是传承手艺和手法,而是要充分体现手艺、手法在产生、传承的岁月中所伴随着的记忆和故事,这样,这种技艺、手法、文化就会传承得快,人们记得也会更加牢固。这也是文化的立体性。文化的立体性其实表现在文化的生动性上。这是一种有感而发的文化,有情而述的文化,同时又是一种活态的与人的生存历程融合在一起的文化。人们接受这种文化,感受这个过程,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途径。

  生动的传承,生动的文化,其实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特殊条件和重要条件。董丛仁草编保护与传承的生动形态引发了我们对目前一些非遗传承保护现状的思考。对那些需要开展保护与传承的项目,一定要选取有生动表述能力的传承人,而不能随便选取那些没有传承兴趣、不具备传承能力,或者不主动去传承技艺的传承人。尤其是,如果这项遗产很重要,我们一定要去帮助和调动这个项目的传承人,帮他去充分认知自己遗产的珍贵性和重要性。这样,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才能生动鲜活,产生实效。

  (作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年3月16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