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民族文化传承人欢庆“非遗”传统技艺大展开幕。 资料图片
蒙古族是个善于装点生活的民族。刺绣作为民族服饰的主体工艺,应用在蒙古族的服装、配饰、生活用具等各种用品上。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的蒙古族人万花最擅长的就是刺绣。她自幼跟母亲学习刺绣和服饰加工,是自治区一级蒙古族服饰制作的传承人。
“同为蒙古族,但每个部落的服饰各不相同。剪裁酷似满族服装,正是我们家族的蒙古族服装有别于其他部落服装的特点。”万花向记者展示自己制作的女装,衣服上的图案都是她自己设计的。凭借自己的大胆设计和娴熟的刺绣技术,1992年,万花在翁牛特开办了一个蒙古族服饰培训班和蒙古族服饰店。
万花记得,当时的店面很小,学员少,生意也不好。“那是一段艰难的时期”,万花说,“穿民族服装的是牧民,牧民过着游牧的生活,很少到商店去买衣服。而县城里的人那时都喜欢买流行服饰,也不来买民族服装。”只有歌舞团偶尔需要更换一批新的演出服,才会找到万花。在“赚不到什么钱,非常不景气”的情况下,万花坚持了十几年。
2006年,我国全面推进“非遗”抢救工程,政府逐渐重视起民间手工艺的发掘和保护,种种迹象让万花意识到,民族服装生意惨淡的冬天就要过去。为了证明自己的技术水平,也为了打响知名度,万花报名参加了许多比赛,并且收获不小。
随着“非遗”热的兴起,万花凭着商人的敏感发现,少数民族工艺品方面的展览越来越多,少数民族服饰竟然在展览中被当做艺术品陈列,还吸引了很多其他民族的同胞和外国人。她由此开拓了思路,将每一件服饰当做艺术品来精雕细琢,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如今,万花的服饰公司生意蒸蒸日上,前来拜师学艺的人也越来越多,达到300多人。公司年利润超过100万元。
今年8月,万花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全国七夕节女红手工艺大赛,获得了铜奖。她高兴地说,在党和国家保护“非遗”的大环境下,民族服饰生意的春天已经到来,她的日子将会越过越好。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