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祖先的智慧,依然照亮我们明天的道路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1-01-04  作者:巴莫曲布嫫
  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全面铺开以来,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对于许多少数民族来说,特别是对那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来说,“非遗”的保护,在相当程度上是保护他们的根谱和文化的血脉。祖先们曾经生活在哪里,经历过什么样的磨难,克服了什么样的困境,如何创制和保存了让他们足以自豪的文化,怎样迁徙跋涉走到今天,这些问题,是任何一个民族的良心和良知都一定会追问的。“非遗”保护工作为解答这类问题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非遗”保护工作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最终实现文化的广泛交流和互动的绝好契机。文化是非线性传播的,过去,由于交通和信息交流的障碍,许多依附于人和人类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远距离传播,因而形成了不同文明的不同面貌,也为相互借鉴制造了某些障碍。今天,我们认识到,许多看似“个别”的文化,其实都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是我们的珍贵财富。珍爱自己的文化,欣赏和学习他人的文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尺度。一个有自信心的民族,才会有胸襟和气度兼容并蓄,发展好自己,且惠及旁人。

  在中国的文化地图上,少数民族文化占据很大的位置。有人统计说,少数民族遗产占到总量的八成。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包括“非遗”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具有全局的意义。它不单单是要保存和弄清楚过去的事儿,还为我们的发展,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提供思想的活力,艺术的源泉,生命的意义。祖先的智慧,依然会照亮我们明天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号召各缔约国积极筹划和参与201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的纪念活动。此举正是为了让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更好地总结过去,厘清挑战,提升保护意识,加强对话与合作,深化“共享人类遗产”的理念。我想,这一纪念活动的基本宗旨对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少数民族的“非遗”保护工作具有同样深远的意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家)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0年12月31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