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黎平创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新模式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0-11-11  作者:吴兴文 通讯员 周志光 摄影报道



  村民饮酒唱侗歌



阿一旦影视传媒的郑锦旋肩上挑着主人赠送的礼物

  近日,《侗人网》等网站的一张“喜贴”,为黎平县岩洞镇铜关大寨村一村民的喜事,变成了“喜事节”。

  有幸领取这张“喜贴”的朋友,不远千里赶来。一个外国旅游者接过村民们递过来的晌午禾杆包饭,满脸诧异,当着村民的面吃了一口开心的笑了,引来旁人一陈欢呼;几个从云南赶来的客人在寨村的路口处听着妇女们的挡路对歌,如痴如醉;鼓楼里的大歌和芦笙赛一阵高过一阵;村民家中的宴席上,有行酒令的、有敬酒歌的、还有姑嫂们的抹红追逐,喜庆气氛一浪更高一浪,这是黎平县岩洞镇铜关大寨村村民吴显宏一家为新生儿出生的第三日举办“三朝酒”的热闹场面。奶家和婆家的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村民把这场喜事当成节日一样来过!

  多年来,黎平县党委和政府一直在全力以赴的抢救民族文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侗族大歌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肇兴、岩洞等7个乡镇被列入国家级民族文化艺术之乡等,使侗族地区和黎平在国际国内都享有较高的声誉,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中,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黎平的终极目标。侗族也一直在渴望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国辉煌灿烂的千年文明。侗寨喜事办成“喜事节”,恰恰就是黎平在这样背景下的一次创新举措。

  来自云南昆明阿一旦影视传媒的郑锦旋,亲临了这一喜庆场面,她肩上挑着主人赠送的用禾杆包着红蛋和糯米饭,心里说不出地喜悦。郑锦旋说:“说真的,参加侗寨的喜事,我感觉就两个字‘幸福’”。

  岩洞镇是侗族大歌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核心区之一,侗族文化十分浓郁。岩洞镇镇长杨正熙告诉说:“侗乡随着汉文化甚至是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侗族平常的文化生活状态已经隐藏到侗族节日里,要想能看到侗族原生的文化风情,就只有在节日的时候。”

  据了解,黎平侗族村寨“喜事节”以传统节日喜庆和侗族家庭、个人举办竖新房、进新屋、结婚、打三朝(满月酒)等喜事活动为载体,以侗族大歌为欢庆内容,将侗族家庭喜事当作节日来开发,争取做到侗寨节日天天有,唤起侗族民众对于本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意识,激发侗族村民对传承文化的热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邓敏文教授,在《侗人网》上搜到这一喜贴,兴奋地发贴说:“这样的‘喜事节’来自民间,扎根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内涵,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提倡,值得鼓励,值得支持!”。

文章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2010-11-10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