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每个民族都要有一座博物馆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0-10-26  作者:潘守永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内展品。资料图片

  [编者按]

  潘守永是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学和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民族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教学研究近20年,在民族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他参与了“四川5·12地震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议书)”、“四川茂县羌族博物馆重建及陈列方案”、“四川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陈列方案”、“中国生态博物馆现状调研”等工作,是“长江三峡工程民族民俗文物保护规划”两位执笔者之一。从本期起,《中国民族报·文化周刊》特约潘守永就当前我国民族博物馆发展的历史、成就、问题、对策以及有关的逸闻掌故等,撰成系列笔谈,以飨读者。期望大家共同参与,以推动民族博物馆事业的整体提高,呼应今年“博物馆与和谐社会”的博物馆年度主题。

  博物馆是文明的窗口, 是文化共享的工具和平台

  为什么每个民族都要建设一座博物馆?根据国际社会对博物馆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的、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固定性)机构。

  这个定义有点拗口,我把它做一点小小的分解: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是免税的,但可以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一般每年不能少于300天);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并以展出的形式公诸于众(有不少博物馆采用仓储式陈列,库房也是陈列的一部分),为每一个普通民众提供学习、教育和欣赏的机会。西方学者曾将现代博物馆的功能概括为四个“E”原则,即“Enrich”(有时也使用Enlarge,知识的丰富与提高)、“Enlighten”(思想的启迪)、“Education”(教育)、“Entertainment”(娱乐)。总之,博物馆就是收集很多好东西让你使用。

  一般认为,博物馆是文明社会的窗口,是城市化发展的标志,是文化共享的工具和平台,一个地方、一个城市博物馆的数量和水平是检验该地区、该城市发达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数(龙应台说:下水道具有类似的检验功能)。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程度,参观那里的博物馆是最好的办法。同样,博物馆提供学习、欣赏各种艺术和多样文化的机会。一般的博物馆都坐落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城市中心区,有的城市诸如马德里、华盛顿特区、伦敦等还有专门的“博物馆街”。

  每个民族都要有自己的博物馆,说明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文化共享的新时代,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把经济当做评判社会发展的唯一指标。发展博物馆绝不是什么所谓的“面子工程”(常常有人用这样的言论批评),因为博物馆建设是永久性的、面对公众服务的机构,因此没有哪个“面子工程”会傻到如此程度。

  当然,在“十二五”期间,每个民族都要建成一座博物馆的确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笔者认为,首先应摸清我们现有的家底。  

  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家底”

  笔者曾参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蓝皮书》(2008年)的撰写,对于整个民族地区博物馆的现状有些了解,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民族地区共有各类博物馆400多家(其中民族类博物馆140多座),约占全国博物馆总数2900家的不足14%左右,比2007年略有下降。

  第二,全国民族地区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总量不少,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博物院、新疆博物馆、广西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和宁夏博物馆等历史类的省级博物馆,民族类文物藏品数量较少,而上等级的数量更少,不足10%。“民族文物”概念不清,难以定级。

  第三,现有的民族博物馆超过半数是“挂牌式博物馆”,有的是多个牌子、一个单位和一套人马,有的只有牌子没有固定编制和人员,县级博物馆这种情况最为严重。

  第四,民族自治地方的博物馆情况是,省(自治区)级博物馆有5座:内蒙古博物馆、西藏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广西博物馆、宁夏博物馆,都被评选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省(自治区)级民族博物馆有6座:内蒙古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云南省民族博物馆、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民族自治州博物馆(包括自治区内的地市博物馆),初步统计共有16个自治州博物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四川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博物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湖北省鄂西博物馆、吉林省延边博物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民俗博物馆。

  第四,民族自治县(旗)博物馆,初步统计共有各类博物馆(含文物管理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31座。

  第五,55个少数民族中,有半数没有自己的博物馆,拥有博物馆的民族其博物馆的水平参差不齐,绝大多数水平不高。

  以上,是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基本家底”。  

  让参观博物馆成为习惯

  人们需要博物馆吗?回答是完全肯定的。

  博物馆建设不能一厢情愿,必须是人们需要才行。中国从来没有进行过全国性“博物馆需求调查”,局部的调查研究也都是围绕大城市的情况进行的。从这些研究结论看,参观博物馆远不是当下城市人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的多年观众调查也都表明,人们虽然主观认同博物馆对于提升自身素质和生活品质具有特别的正面价值,但在具体生活的安排中,“博物馆可有可无”。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吃好喝好”才是生活的目的和核心,“参观博物馆”并不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想”与“做”之间的误差,其实早已经有了结论性的解释:参观博物馆的习惯建立与青少年时代的参观经验相关。

  西方有研究统计表明:6岁之前常去博物馆的人,一生中都把参观博物馆作为生活的内容之一;6岁之前从未参观过博物馆的人,只有不到10%的人以后可能经常参观博物馆。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历史较短,人们远没有形成参观博物馆的生活习惯。

  “让参观博物馆成为生活习惯”,是上世纪欧美发达国家对学校、家长和社区提出的要求,正如一切其他好习惯的养成一样,参观博物馆的习惯也应从孩童时代抓起。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0年10月22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