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消除贫困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10-09-20  作者:实习生 张岩采访整理
  主持人语:

  最近,学习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关于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有关问题答《中国文物报》记者问时的谈话,很受启发。单霁翔局长指出:“我国的生态博物馆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我们拥有原生态的、唯一性的、独特的、保存完整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封闭,经济相对落后,物质生活条件较差,处于贫困的状况。在这样的农村社区中建立生态博物馆,必然要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担负起消除贫困的任务。”为此,本期特别邀请有关专家和人员,交流、学习和领会单霁翔局长重要谈话精神的体会,并围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消除贫困”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也是民生工程

  刘曙光(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特殊珍贵之处在于它们大多还以一种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自然和文化形态保存于世,如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的一些民族村寨;同时它们又多是形神兼备的、呈现出古今一体的活态,有别于那些普通意义上的文物或历史遗存。但是我们也看到,保留、保存和传承着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人们,大多生活在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换句话说,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往往与贫困相连,因而其保护就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

  在实际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局限于文化的范畴并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隔离乃至对立的情况,这是造成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难、利用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今天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位一体的高度来明确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正当性、合理性,要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当成民生工程来对待、来推动,把保护文化遗产作为提高和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主要切入点、重要途径和唯一目的。

  从这个观点出发,一方面要求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认识文化遗产作为稀缺资源和特色资源的重要性,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和措施;另一方面要求有关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破除为学术而学术、为研究而研究的狭隘观念,围绕文化遗产真实性、整体性原则,从发展经济、促进和谐的角度提出保护方案和技术措施。

  保护的同时消除贫困要做到“三走”

  谭安(中国民族博物馆顾问):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消除贫困,我们应该做到“走进去、走出来、走出去”。以贵州西江的千户苗寨为例,2003年开始,中国民族博物馆提出了建立“中国民族博物馆合作网”的构想并进行了实践,在贵州建立了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这就是走进去——西江千户苗寨成为了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分馆”,这样可以更好地抢救保护和发展弘扬苗族文化,同时利用中国民族博物馆的牌子,更好地宣传西江千户苗寨。走出来和走出去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走出来是要让少数民族文化从大山中走出来,而走出去是要让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多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要在政策上鼓励少数民族开放,还要更多地为他们举办各种活动,创造各种机会。依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多彩中华”系列活动就很好地帮助了苗族同胞走出大山,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

  “非遗”中也有经济价值

  陈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潜在的功能是丰富多彩而且巨大的,它包括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美学、心理等等,怎样把“非遗”功能合理地最大化,是当前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如何利用保护和传承“非遗”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这里不妨举苗族的例子。众所周知,苗族无论是盛装还是便装,都蕴藏着熠熠发光的“非遗”,令人倾倒。为什么日本和欧洲的一些人,一车一车地收购苗族地区的服饰,甚至放言二三十年后要研究苗族服饰必须到他们那里去?就是因为他们不但看中那些东西的艺术价值,而且也看中了其中直接或间接潜在的经济价值。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能否设想一下,苗族地区的人们,可以利用祖传的技艺,专门生产某种绣片之类,再进一步加工成信袋、手帕、坐垫、背带、肚兜……当然也可以缝制到一件件衣服上。有了这些单门独户的生产,就可以再连片联村地一起批量生产,以换取经济利益,同时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与当地整个民族贸易相链接,那经济威力就增大多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寨,一寨带一村,一村带一乡,这种点、线、面的做法就是保护和传承“非遗”中创造包括经济价值在内的有益活动。

  变文化多样性为竞争优势

  曹兵武(《中国文物报》副总编):

  前不久参加了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摆手舞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活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所看到的土家族及其摆手舞所体现的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其实是基于环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等基础之上的,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多样性及其优势。它们能够被保护下来,是因为处于交通偏远的地区,在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的农业社会中,这个问题曾经不是问题,后来却成为了发展中的问题。而今天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交通问题正在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其文化多样性的优势会逐渐凸显。

  但是,多样性不会自然地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多样性在被正确认识、合理利用之前,只是躺在那里的潜在的发展优势。在全球化时代,通过理性的文化间的交往,人类开始进入全民性的文化自觉时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才呈现出来。因此,文化自觉是理性的结果,更是一种理性的力量。和生物多样性一样,文化多样性可以转化为发展资源,转化为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文化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空间成本与时间成本可以加入到全球化的交往中去获得后发性的发展优势。

  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传承,是为了促进文化与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因此,对于具有多样性优势并荷载着巨大的时间成本的民族文化遗产资源,我们应该开阔眼界,其保护、利用与发展之间并无根本性矛盾,而是事情的不同方面。通过文化的自觉,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比较优势和竞争性优势;通过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达到消除贫困,实现多样态发展,这是民族地区完全可以达到的一种后发优势。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年9月10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