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侗歌“火”了,侗文“活”了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9  作者:瞿大喜 文/图

贵州省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学前班学生在学习侗文后激情演唱侗族大歌。



  2007年4月12日,贵州从江县小黄少儿侗歌队在日本东京演出后,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誉。

  2008年7月,贵州黎平侗族大歌合唱团在奥地利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合唱类金奖。

  2008年10月,第二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上,贵州从江小黄男生侗族大歌队斩获原生态唱法“金黔奖”。

  ……

  随着侗族大歌在国内乃至世界上受到传播与喜爱,承载着侗族文化的侗族语言文字也开始受到关注。

  “由于侗族是传统上无文字的民族,文化是靠口传心授来传承的,这些文化载体大多是以歌的形式来进行的。”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吴培安老师说,“如果把侗族音乐文化与语言相结合,那么就会给人们学习侗文的过程增加很大的兴趣。”

  贵州省民委副巡视员覃绍英说:“如果侗族的语言没有了,我们还能够唱侗族大歌吗?”

  然而,侗族语言文字在其发展过程中,却不是一帆风顺的。侗族文字方案1958年经中央批准实验推行,之后在贵州榕江县章鲁、月寨开办了一期侗文师资培训班和两个夜校班,在黎平县茅贡开办了一个侗文夜校班,参训学员共260人。然而,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侗文试行工作被迫中止。

  1981年民族语文试行工作恢复,从侗文恢复试行到1995年底,有103所学校开办了侗文双语教学班共522个,学生近1.8万人。1996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侗文的农村扫盲工作基本中断,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县每年维持在两三所学校的四五个班级开展双语教学。

  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全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作为民族文化主要内容和载体的民族语言文字,重新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2002年,贵州省实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侗文试行再次得以开展。2006年9月,贵州省黔东南州共有33所学校开展侗汉双语教学,有学生3527人。

  同时,侗文被广泛应用于民族语文翻译、出版、教育、新闻、广播、影视、古籍整理、信息处理等领域。

  据2007年调查统计表明,在贵州省173.44万侗族人口中,掌握本民族语言的有91.61万人,半掌握本民族语言的有15.42万人,不掌握本民族语言的有66.45万人。因此,推行“双语”教学,甚至“三语”教学,很有必要。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2008年10月贵州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因地制宜在不通晓汉语的民族地区开展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双语’教育,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

  2007年10月,国家民委等中央5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扶持力度的通知》;从2006年起,联合国与国家民委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开展了“苗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试点工作……所有这些措施和行动,对新时期的民族语文工作,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是,由于民族语文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试行侗文的工作仍然面临很多困难。贵州省民委主任郝桂华认为,政府应深入调研,真切了解少数民族群众对学习使用、改革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意愿。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侗文研究专家石林认为,侗语文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不会消亡的。然而,“侗文的规范和普及还任重道远。”贵州黔东南州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吴全新如是说。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9年1月9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