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契机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2  作者:记者 王婧姝
  12月8日至9日,由文化部和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中美文化论坛——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美双方的50多位官员、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围绕“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心论题,针对数字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数字技术与当代文化发展等多个论题进行了广泛对话与深入讨论。

  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空间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展现创造了新的技术和物质手段,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传统音乐档案部主任麦克·凯西提出,目前音频保护存在数量大、退化、陈旧过时等三大难题,印第安纳大学利用数字技术,以迁移、复制和确认的方式保护传统音乐档案。中国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指出,数字化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速度推动着博物馆公益性、公共性核心价值的全面实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认为:数字化为中华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中,资源的科学处理、使用、管理、长期保存等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

  促进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数字技术带来的先进的信息采集、处理与传播手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速度,推动着当代文明的发展,改变着人类文化的存在形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李玫指出:该院收藏的民间音乐涵盖了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和40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音乐音响资料共约7000多小时。研究院正在进行的“馆藏濒危音像档案数字化抢救”项目最终要完成对音频、视频、图片、古籍文献的全面整理并实现数字化存储与使用。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视频影像总设计师杨庆生、奥组委项目专家徐刚介绍了奥运会开闭幕式中运用数字技术表现中华文化遗产的新鲜经验,打开了用数字技术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的独特思路。

  当代人文艺术领域的“双刃剑”

  在看到数字技术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与会专家也指出它是一把双刃剑。《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提出,数字技术可以带给世界以生动、丰富、形象的文化多样性,也会使那些不具传播强势的弱势文化受到“文化单极化”的挤压,进而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弱势文化的生存。因此,如何更好地驾驭和开发利用数字技术,改善文化遗产保护条件,消除数字鸿沟,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还需要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共同探索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文化发展的战略与策略。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08年12月12日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