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同比外国,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8-08-19  作者:朱刚

  说起来很好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在过去鲜为人知的新术语,竟是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打闹”,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的。

  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消息传来,随即引发了全国性的媒体炒作和网上论争。但冷静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人是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弄清楚就卷入所谓“保卫端午”的意气之争。根据联合国的有关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并不属于政治地理意义上的哪一个国家。所以,韩国申遗成功并没有冲击中国的端午文化,相反,端午节是东亚和部分东南亚人共享的文化传统,江陵端午祭能够进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是认同这一文化的所有人的光荣。友邦的这一文化盛事真正“刺激”我们的,应当说,是为我们敲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警钟。它警告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基因将会缺失,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传统的赓扬

  韩国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的经验,在于保护的同时能够发挥民间文化的造血功能反过来推进工作的开展。1960年,在一大批民俗文化学者的倡导和参与下,韩国政府颁布了《无形文化财保护法》。经过40年的上下推动,韩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保护和振兴,很大一批民俗艺术被国家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并使他们在保护过程中得到了传承,许多民俗艺术在国内外广泛展演,赢得普遍赞誉。韩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益于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商业运作和旅游业的参与。在有效实施的保护政策中,由国家对重要无形文化财进行认定统一编号的激励措施,发挥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比如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戏就被国家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3号”,并记录在案、公之于世。对于有很高价值的民俗文物,一旦认定为宝物级文物,便立即命名为“宝物第某某号”,由国家出资给予有效收藏保存。同时,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进一步拓展,韩国资本的触角也开始伸向这块处女地。商家将被指定为韩国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的东西开发成商品,面具、戏装、偶和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的书刊到处都供应和销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宣广告随处可见。另外一方面,韩国十分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促进旅游业的展,同时通过现代观光旅游推动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游资源,也是经济发展的有益动力。除民俗村之类的旅游活动之外,他们还十注重以民俗节和祭祀活动来吸引游客。被国家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第13的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戏年年当地举办盛大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国内际百万人次参与和观光,成功的传统再造,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巨大文化产业。

  法国:巴士底狱废墟催生的保护理念

  法国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律——1913年《保护历史古迹法》就在这里。法国大革命中,当起义者将矗立了近400年的巴士底监狱夷为平地时,名叫格雷茹瓦的传教士最先意识到了保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对他的革命COVER STORY_特别策划说,摧毁祖先留下来的遗产、消灭自己的文化象征是十分愚蠢的,一定要保护“祖先留下来的财产”。他的忠告居然被他的死对头国民议会采纳了,于是一位神职人员的忠告变成了共和法令。1793年“共和二年法令”问世,规定法国领土内的任何一类艺术品都应受到保护,这使得大量文化遗产在动荡的年代免遭浩劫。3 0多年后,专司文物保护的官方机构成立。再过80多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913年《保护历史古迹法》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保护文化遗产的现代法律。到了现代,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国家。每年九月的第三个周末,法国所有博物馆向公众敞开大门,公立博物馆免门票,私立博物馆门票减价。“文化遗产日”的前几天,法国文化部和各省的文化机构都会向公众推荐参观名录,全国的参观点达一万多个。“文化遗产日”那天,人们扶老携幼,举家出动,朝圣般地参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了法国民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不仅如此,法国在认定文化遗产方面,还扩展了文化遗产的概念,他们还很注重当代文化的保护,20世纪一些著名建筑师、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也被列为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

  意大利:西西里傀儡戏的“文艺复兴”

  意大利是名副其实的文物之地,全世界大约4%的历史艺术品出自于此。同时意大利保存下来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也多得数不胜数,迄今为止,意大利的世界遗产数目已达到37处。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数目背后,始终一贯的是政府对于遗产保护的重视。而自西西里傀儡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非物质文化保护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西西里傀儡戏形成于19世纪,岛上的木偶艺人们一直为自己拥有这样的传统艺术表演而感到骄傲,并以家族的方式代代相传。到了20世纪50年代,西西里傀儡戏已经呈衰落趋势。随着娱乐方式的增多和电视的出现,西西里岛上城镇社会的变迁也加快了其灭亡的速度。大量木偶艺人被迫放弃了他们的职业。现在意大利政府在抢救和保护西西里岛傀儡戏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比如政府利用乡村生态旅游的东风,专门请手工精湛的工匠为木偶艺人制作木偶雕像。这些工匠都延用数十年流传下来的制作方法,经过繁复的手工雕刻来制作木偶。制作出来的木偶,面部表情都被高度夸张,十分适合被当做旅游纪念品来销售。在西西里岛的商店和摊头上到处都可以买到木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造型各式各样。其中尤以顶盔贯甲的古代武士最多。他们头盔上缀着各种颜色的羽毛或绒缨,手里拿着宝剑、盾牌,五彩缤纷,闪闪发光,外形十分好看。木偶已经成为西西里岛的著名纪念品,吸引着各方游客。意大利政府正在计划为青年木偶艺人开办培训场所,举办西西里木偶节并开设奖项,在国内外举办木偶展览,兴建木偶戏学校等保护措施。

  日本:“人间国宝”认定制度

  我们的另一近邻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也走上了世界前列。由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日本具体做法也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日本是最早提出无形文化遗产概念的国家,1950年5月,日本政府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其中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无形文化遗产的范畴,并作为国家法律保护的对象。该法将国家保护的文化财产划为五大门类,明令规定不仅由国家保护有形的文化遗产,还着重强调由国家保护无形的文化艺术遗产。1954年以后,日本在保护无形文化遗产项目的同时,还把工艺技术上或表演艺术上有“绝技”、“绝艺”、“绝活儿”的老艺人认定为“人间国宝”。一旦认定后,国家就会拨出可观的专项资金,录制它的艺术,保存他的作品,资助他传习技艺,培养传人,改善他的生活和从艺条件。几十年来,文化激励机制的推行,已经使日本戏剧、乐舞、曲艺等表演艺术类的“能”、“文乐”、“狂言”、“讲谈”等都在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下从濒危到重生再走向新的繁荣的。此外,日本还建立了从县市到乡村覆盖全国的保护重要无形文化财产的专业协会,凝聚了千万民俗文化艺术的传人,从事乐舞表演和传承活动。像各地有名的狮子舞保护协会、田乐保护协会、太鼓舞保护协会、人形地戏保护协会等等数以千百计,都使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得到长期有效的保证。1996年,日本国会通过的经新一轮修改的《文化财保护法》,引入了欧美等国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录制度,即将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注册、登记,通过登录认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格,确定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条例加以约束,并通过大众媒体公布于众,进行舆论宣传,提高大众的保护意识,推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在,登录制度已是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实践证明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除了制度化的保障,日本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某些具体做法也十分令人称道。以“琴”(古筝)为例,其就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传承人队伍来保证传统音乐的传承。“琴”的教授者有教授、准师范、师范、大师范和最高师范之分,最高师范自然是顶级技艺者。每年全国都有晋升级别的考试(春秋各一次),只有取得资格认定的人才能收费带徒。而教授者本身每月两次要到称为“家元”(流派的首领)的道场进行练习。“家元”是各流派的鼻祖继承人,其身份是世袭的。有了这么一支较高专业水平的技艺教师队伍,传统音乐的传承也就有了保证。此外,各传统乐器流派每年还要在正式的剧场或公众场合定期举行数次公开免费的各流派传统曲目演奏会。公演费用寻求社会各机关、企业、团体的赞助。具有高级别称号的大师们,则举办售票的公演。这些演出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使普通国民能经常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氛,从中领略传统技艺的优雅。正是在这种弥漫着传统文化氛围的大环境中,激发了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崇拜和信奉已溶入了他们的生命中,这就是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日本经久不衰地保存下来的又一秘诀,即群众的认同基础。

  通过以上考察,反观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无论在法律制度保护的层面上,还是在国人自觉关心的意识程度上,我们都比欧美甚至日韩落后了若干年,这是既成事实。振兴中华,不仅仅靠经济实力的增长,更包括文化上的复兴,二者缺一不可。过去那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持的自生自灭的态度,已到了不能再听之任之的时候了。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18期)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