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
怎样保护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
中国民族文学网 发布日期:2007-02-08  作者:

(Unesco项目: 2003)   
    2003年9月16日,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中心”成立。中心成立之后,首先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我所的紧急调研项目——“中国西部的文化多样性与族群认同:怎样保护沿丝绸之路的少数民族口头传统”,该项目计划年内完成。9月22~23日在北京举办为期两天的调查工作讨论会,9月26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专家会议,围绕沿丝绸之路各民族口头传统与文化多样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研讨,会议形成的专家意见和建议,将直接应用于该紧急项目的组织和实施。10月1日起,我所学者将与新疆地区的部分专家一道分赴各调查点进行实地田野作业。项目最终成果将提交联合国教科文向国际社会和学术组织发布。

  关于此次项目承担的由来作一简要介绍:

  2002年8月,我所根据国际合作局指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纳吉博士访问我院之际,向Unesco递交了两个项目计划书,以争取Unesco和国际社会的项目资助:一为国际学术会议提案:中国西部开发中的文化保护与濒危的少数民族口头艺术(以下简称“提案一”);二为田野研究与档案库建立提案:中国西部开发中的口头史诗多样性的保护(以下简称“提案二”)。两个提案均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重视。

  今年,继5月21日“文化与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日”(21 May, 2003, World Day for Cultural Diversity for Dialogue and Development)之后,我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6月24日联合召开了“文化多样性、发展及全球化”研讨会,反响极大。江蓝生副院长在会上指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间区别与差异的真正意义上的“遗传密码”。各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已经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既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又是其前进发展的动力。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尤其显得重要。它有助于捍卫各民族自己的生活方式、共处方式、价值观念、传统和信仰,使他们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对话,也可以促进保护濒临消亡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中国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富的灿烂文化。研究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

  8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先生紧急约见我所副所长朝戈金研究员,就教科文组织2003年年度计划内应急项目进行了积极磋商。鉴于我所去年呈报给教科文组织的“提案一”既完全符合“Unesco2002~2007中期战略”中的重大计划──“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精神与目标,又可作为我国曾经参与的“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整体研究十年规划”(1990~1999)的项目延伸,木卡拉先生建议,针对我所“提案一”的项目设计宗旨,由我所发起并尽快实施一个围绕丝绸之路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调查项目,旨在:1)切实开展对中国境内沿丝绸之路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专项调查,以厘清该地区无形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态势,以鼓励文化多样性和不同文化间的族际沟通与文化对话;2)对全球化趋势下的那些即将消失的口头艺术、濒危语言、文化表达、族群记忆等攸关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族群认同的独特传承,进行专业性的学术普查,为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学术研究提供新的信息和依据;3)促进以中国境内外丝绸之路地区不同历史和文化渊源为基础的文化政策制订提供学理性的分析,并为周边国家提供可资参照的文化多样性保护策略,以推动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丝绸之路地区的文化。朝戈金研究员当即就我所的学术工作重心与学科优势积极回应了木卡拉先生的建议,并作出了可行性分析。双方达成共识,并就具体工作程序与项目实施的具体环节交换了意见。

  鉴于这项调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朝戈金同志随即向副所长郎樱研究员和包明德书记进行了汇报,并及时将Unesco的建议转达给了院国际合作局国际处。与此同时,我所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第一时间将初步拟定的英文调查提案传送给了Unesco北京办事处。8月29日,院国际合作局正式批复该项目的承担和实施方案,我所召集有关学者立即进行了讨论。考虑到该项目的完成时限仅剩3个月,我所将派出5名科研人员与1名技术人员前往新疆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同时还需调动新疆有关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以确保高质量地完成这项距离远、人员投入多、工作量大的学术合作项目。

  我们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我所承担组织并实施的这项调查意义重大,除了Unesco对保护我国西部地区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视之外,项目的实施及其成果的印制出版(将由教科文组织向有关国家发送,并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更大范围的发布和宣传),既可为我国向世界展示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及时搭建起一个学术平台,也是提升我国有关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在国际学界的学术形象和学术地位的一个绝好的契机。

  我所成立的“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基于各民族口承文化和口头艺术研究的专门性学术机构,同时正在建设一个基于保护各民族口头遗产和文化表达的数字化档案库。我所学者熟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活动、行动计划和文献精神,对国际口头传统研究领域通行的田野作业方法、工作模型和技术路线等也有长期关注和透彻研究,在结合我国各民族本土文化的传统和实际进行的实证性研究中,已经形成了诸多前沿性成果,有能力组织和实施该项区域性调查任务。

  新疆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蕴藉深厚,恢宏灿烂,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传承文明,独树一帜。历史上与丝路文明同兴共荣的各少数民族族群也在这里汇聚交融、互动发展,共同缔造了绵延炳焕的多元文化。各民族的口头传统在西域这片古老而馥郁的土地上孕育成长,气韵生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影响,泽及百世后人;并且还深刻地融通于中原文明,烛照华夏传统。在国家大力推进“西部开发”的世纪蓝图下,新疆地区的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更汇集学者、振兴文教,立足本土的文化资源与学术优势,以弘扬与探索西域民族文化为己任,我们也深受鼓舞。

  我所长期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同时也十分关注天山南北诸多少数民族族群的口头传统、文学关系和族际文化研究。基于共同的学术旨趣,我所希望通过组织和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的这个项目,与新疆各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强学术联系,通力协作,共创研讨交流之佳机,为推进各民族口头传统研究,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做出实绩。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凡因学术公益活动转载本网文章,请自觉注明
“转引自中国民族文学网http://iel.cass.cn)”。